鄭重聲明:本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隨著閱歷增長,歲月變遷,總有些書籍常讀常新,最有感觸的,當屬閻真作品《活著之上》與《滄浪之水》。
自大一至今,這兩本書我讀了六七遍,不同年齡、經歷、心境,以及與不同人交流情節時,我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兩本書互稱“姊妹篇”,背景、主題和人設相近,故事走向卻截然相反。作品的主題犀利:知識分子的清高與堅守,在權錢當道的當今社會,到底還有無價值?
《活著之上》中,聶致遠終其一生,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一次次以曹雪芹等古代名士的道德標桿作自我要求,卻在現實的清貧與一地雞毛中,飽受折磨與打擊。而《滄浪之水》中,池大為在相似的境遇中“認知覺醒”,爾后青云直上,可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他當上了廳長,也活成了自己曾經最鄙夷的模樣。
可以說,池大為前半程的仕途低迷,完全是因為“不想”而非“不能”。他深諳察言觀色、曲意逢迎之道,卻在內心無比排斥與鄙視那些行為,稱之為“豬人”“狗人”。他不愿走出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傲與遺世獨立,時時處處給自己設限,例如在組織生活會上,直言公務用車浪費金錢;在血吸蟲病調查數據造假后,試圖寫匿名信告到中央……
然而,血淋淋的現實讓他明白,唯有掌握權力,才有話語權,才能真正自尊自信,施展抱負。他從接踵而至的打擊中幡然悔悟,和光同塵,知白守黑,積極入世,活成了“爽文男主”的模樣。因此,這部作品被譽為“官場小說之最”“體制內必讀”。
正如文學評論家李敬澤所言:生活以無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逼迫著每一個人,我們在把自己交給生活時,是否找到了一塊堅實的立足之地?
當今社會,我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或許做不到以圣賢的修為要求自身,對于人情世故,更無法獨善其身。書中部分情節與主角的心理描寫,現在看來不免迂腐可笑。當然,文藝作品源于現實,也難逃時代之局限,幾經整頓的官場,多了太多風清氣正。但這本書,還引發了我對人脈的一些思考——即使不通過“跪舔”上位求榮,也不可忽視人脈的重要性。
《滄浪之水》中,池大為從北京的醫學院碩士畢業,同學圈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申報國家課題,預知行業風向,都有身在部委的許小曼點撥幫助。孩子受傷,交不起住院費,一個電話“打到廳里”,就有丁小槐丁處長為其擔保,接受最及時的治療;還有“幕后軍師”晏老師、老徐,以及“頭號貴人”馬廳長,這是池大為所在的平臺——省衛生廳,給予他的人脈優勢。
此外,他還有發小胡一兵、劉躍進,三人分別在商界、學界、政界闖蕩,道不同而相為謀,幫助池大為擴大人脈圈,結交省委書記等領導;連他最看不起的小舅子任志強,也多次出錢出力,雪中送炭。
身在社會職場,總少不了或自愿或被迫的社交,正是為了在圈子里積累人脈。初出茅廬的我們,也會不屑一顧,會鄙薄排斥,會無所適從,但現實向來如此殘酷。
以我的經歷為例,前些時日,一場數獨比賽落幕,師父讓我幫忙要賽題,重制成電子版存檔。他說,你在圈里認識的人多。果然,五個年齡組的五套賽題,我僅用兩小時就集齊了,不免跟師父感慨,人脈真是好東西啊。
回想我在數獨圈人脈的形成,許是無心插柳,亦或是水到渠成。大學時我勉強算個E人,一直活躍在賽場,也加過許多圈中好友,為他們提供過很多情緒價值,以及力所能及的幫助,還不小心促成了一段姻緣。
工作后,許多好友淡出了數獨圈,我也變內向了,但實力還在,成績還在,依然活躍在大小賽場,不斷拓展能力邊界。我意識到,“弱國無外交”,有自己的實力與價值,別人才會敬你三分,才能不被圈子淘汰。
例如,為了幫兩個小朋友鏈接到優質數獨資源,我主動找到國少隊訓練群的負責人,推薦小朋友加入。群里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潛力選手”,有成績背書,有名師推薦,兩個小朋友相對沒那么亮眼,更由于本地師資匱乏,根本無從知曉這些信息與資源。經由我的推薦,負責人欣然給了他們考核機會,“幫個小忙而已,入得了你法眼的選手,肯定不差。”
此外,人脈也需要利益維系。以我和師父為例,他很早就開始有償教小朋友,卻愿意免費給我答疑,提供練習題,正是由于我一直積極主動幫忙,鏈接資源,獲取信息,貢獻情緒價值。
回到書中,池大為火箭般的“低開高走”,離不開一身過硬本領——妻子董柳是一名護士,技藝精湛,“董一針”名聲在外,在馬廳長孫女生病、打針怎么都扎不進血管時大顯身手,一下子拉近了與馬廳長、沈姨的距離。被打入“冷宮”中醫學會后,池大為沒有混吃等死,而是發表論文,深造讀博,在選拔為廳長接班人時,以硬實力堵住了質疑的口舌。
由此可見,人脈并不等同于禮尚往來,也并非一味遷就、曲意逢迎才能擁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配得上“天賜良機”的實力、價值,還要主動走出去,結交“貴人”,向上管理。假如機遇遲遲沒有眷顧,不要自暴自棄,而應咬定青山,深深扎根,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社會本就是這般多元與包容的存在,或許幾年后重讀,我又會修正甚至推翻此時的想法。但無論如何,從每一次閱讀中汲取經驗與力量,將當下活成最好的狀態,也不失為一種不忘初心的堅守,不負歲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