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滄浪之水》是一部令人心靈震顫的作品,作者將筆觸伸到人物的內心深處,非常真實生動地寫出了知識分子面臨的困境以及在突圍過程中逐漸放棄操守、放棄原有的信念和價值觀時的復雜而痛苦的心路歷程,體現了知識分子心靈的裂變,充滿了悲劇色彩。
一、圍困――精神守望者
? ? ? ?閻真的長篇小說《滄浪之水》展現了池大為在官場的成長歷程,表現了他精神的蛻變。由一個清高孤傲的知識分子變成了一個八面玲瓏、處事圓滑的官員形象。小說不以驚心動魄的情節引人入勝,而以細膩的心理刻畫見長。作者采用犀利的筆法把知識分子心靈的變化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 ? ? 小說的主人公池大為研究生畢業后,進了省衛生廳,剛邁進官場的他還保持著天真的本性。代表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父親的影響和父親遺留給他的《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構成了他的精神價值體系。孔子的“舍生取義,信善性善”,嵇康的“內不愧心,外不負俗”,陶淵明的“富貴煙云,采菊亦樂”李白的“笑傲王侯,空懷壯氣”,譚嗣同“肩承社稷,肝膽昆侖”等這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價值觀,深深地滲入到了他的心靈深處。但是現實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簡單。在衛生廳里,他對向領導諂媚拍馬的行為不屑一顧,心里充滿鄙視。但是他的清高孤傲和堅守使他的仕途充滿坎坷。最直接的困境是經濟拮據,住房擁擠,妻子調動無門,兒子出生時沒押金,之后進幼兒園費盡周折、兒子被燙傷后生命遭到威脅醫生卻無動于衷,自己被貶到中醫學會,由物質生活產生的壓力加劇了精神的痛苦,使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堅守是否正確。
? ? ? ?池大為的所有的困境在于他不被他所處的圈子所認可。不被認可的原因又在于他所堅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和他所處的官場運行的潛規則發生可沖突,兩者是相背道而馳的。官場是一個特殊的場所,它有兩套運行機制。表層的各種規則是人人都看的見的條文,它所體現出的是官場的威嚴,所有置身其中的人口頭上都強調這種表面的權威。但具體的操作中實施的卻是另一層機制,即潛規則,正如吳思所認為的 “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后,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定,一種可以稱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著現實社會的運行。”官場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潛規則這只無形的手。這種潛在的規則具有巨大的力量,僅憑單個人的力量是難以跟他相抗衡的。池大為身上具有的濃厚的文人氣質和父親的人格道德對他的影響,這使他對官場特有的規則不屑一顧,他在精神上始終覺得自己具有優越感。他的知識分子的清高使他不愿和官場同流合污,所以他才會處處碰壁,自己撞的遍體鱗傷。物質生活的窘迫,妻子的抱怨,仕途的坎坷,自己的不被重視都使他產生了極度的苦悶、壓抑和彷徨。殘酷的現實和他的理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他對自己的堅守產生質疑,內心充滿了掙扎和斗爭。這時的他仍然是堅守自我的價值觀,盡管各方面不如意,但還是一個精神的守望者,守望著他的道德理想。
二、突圍――失敗的成功者
? ? ? ?池大為的堅守使他被排除在了權力的核心之外。人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物質的壓力,精神上的痛苦使池大為的承受力達到了極限。要改變糟糕的處境,從這種困境中突圍出去就必須認同官場的潛規則。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自己所堅守的價值觀來獲得的官場的認同。福克瑪與蟻布思指出“一個人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社會群體或者一個人歸屬或者希望歸屬的那個群體的成規所構成。”“在不同的環境下必須要激活不同群體的成規那么當一個人由追隨一個群體而轉向另一個時,他的身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池大為由學生身份進入衛生廳,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學校有學校的成規,而官場有官場的成規,兩者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他以在學校形成的思維用于官場顯然是行不通的。想要得到官場的認同就必須激活官場的成規。所以當他放下自尊時意味著他向世俗妥協了。
? ? ? 池大為的變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池大為的變化體現了官場對置身在其中的人巨大的異化作用。池大為異化的過程中,幾股力量參與了對他的塑造。他的角色的轉變是幾股力量合力的結果。在他對困境的突圍過程,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極大,他即是晏之鶴,作者雖然對他著墨不多,但他卻是池大為轉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池大為精神上的導師,此時的他更像一個謀士,他也層混跡官場,由于機遇問題,他并不曾飛黃騰達,但他在池大為的身上看見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幾乎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他都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和對官場細致入微的洞察為池大為指點迷津,對池大為的徹底退化起了催化的作用。沒有他背后的指點和教導,池大為也許不會墮落的那么徹底。經過告密、背叛等一系列的“努力”,他當上了廳長,成為最年輕的正廳級干部。最后當他在父親墳前焚燒了父親遺留給他的《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及其自畫像時,池大為終于完成了與傳統道德的徹底決裂和自身人格的徹底嬗變,放棄了人格堅守,此時他的心靈也實現了完全的蛻變。
? ? ? ?當上廳長后,當退休辦的小蔡來向他打“小報告”時,他對小蔡的態度與當初馬廳長對待下屬居高臨下的氣派如出一轍。完全是馬廳長第二。小蔡試探著轉述了龔正開在會上說的一些牢騷話,他聽了心中很窩火,根據小蔡的匯報,他一方面認為小龔“是個有頭腦有想法的人,不傻。倒退十年我倒愿意跟他交個朋友。”另一方面從他自身所處的地位考慮,又認為“有想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有想法也得給我把嘴閉上,裝個啞吧。還在會上說,那還了得”。憑小蔡的這個“小報告”,池大為對戳穿自己“清官意識”的假面具極為惱火,將龔正開發配到自己曾在那里屈辱地呆了四五年的中醫學會。而對打“小報告”的小蔡卻加以重用。現在的龔正開其實就是十年前初入官場池大為,他們身上具有相似的氣質。只是經過官場的摔打和磨礪,池大為已經完全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了。他的整人手段和用人思想,也與馬廳長完全一樣。魯迅在批判國民性時曾說,中國的媳婦們在做媳婦的時候受盡婆婆欺凌,及至自已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全然忘記了做媳婦時的痛苦,盡情地欺凌起媳婦來了。池大為在對待小龔的做法上和魯迅對婆媳關系的論述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池大為經過多年的努力,苦熬成了廳長后,不僅不清除這種弊端,反過來卻采用相同的做法來對待小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悲哀。
? ? ? ?一切都擁有了,池大為算是成功的突圍了,但這似乎只是表面的風光,從深層的精神層次來看他是失敗了,他以精神的失落為代價實現了自己在現實的左右逢源,也獲得了巨大物質利益。他雖然成功了,但只能是一個失敗的成功者,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悲劇。
三、悲劇――清醒的迷失
? ? ? 《滄浪之水》中的許多的人物都充滿了悲劇性。前任施廳長卸任后的生活充滿了凄涼和無奈,他經常站在大門口想等人說話,好不容易捉住一個就講上半天,下次別人都繞開走,裝作沒看見。晏之鶴一生不得志得苦悶,董柳由純樸向權力欲望得不到滿足的世俗的轉變。丁小槐費盡心機的謀算終輸給池大為的無奈,龔正開講真話糟貶的不公······無一不充滿了悲劇性。所有的人都陷在權力的泥淖中,在其中掙扎、摸爬滾打。
? ? ? ? 上述人物的悲劇,主要是受制于外在環境的壓力。池大為也面臨外的環境的壓力,但他還需要面對一種精神上的折磨。池大為雖然是一個成功者,但相較其他人而言,他卻是悲劇性最濃厚的一個人。他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知識分子,經常的自我反省,對自己所處的困境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每一步都是為形勢所迫,可又只能隨波逐流,在宦海里浮沉。池大為對自己在官場的變化始終有清醒的認識,他的每一次變化在內心都充滿了掙扎,伴隨著自我的拷問,每次行為有悖于良心時內心都充滿了痛苦。無所覺察的迷失可能讓人活的無所牽掛,生活中就少了些羈絆。但池大為對自己的迷失具有清醒的認識和體驗,這就是他身上的悲劇更濃厚的原因。清醒的迷失就更襯出了人物心靈裂變的決絕和對這種發展趨勢的無奈,從而更增添了人物的悲劇感。
? ? ? ?閻真說,“歌頌和批判都不是我要表達的東西,我要表達的是知識分子的心靈史”。作品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搏斗,對知識分子心理傳神的刻畫卻更加震撼人心,從池大為心靈的裂變中我們可以窺見權力巨大的腐蝕力量。也表達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一切置身于其中的人面對權力異化的無奈和無力感,精神家園的衰落與坍塌在所難免。池大為回鄉祭祖時,父親墳前伴隨著《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的化為灰燼,知識分子的精神之廈也轟然倒塌,從而更傳達出一種徹骨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