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位Sir個人十分中意的男演員(恰好他最近有新片——《消失的兇手》)。
出道31年,15次提名香港金像獎,兩次獲得最佳男主角——
不知道?
杜琪峰最愛的男演員——
嗯,猜到了。
是的,劉青云。
劉青云,演員,1964年出生在香港,家里有三個小孩,作為中間那個,他從小不受寵愛。
據他描述,小時候只可以坐在爸爸的左手邊。
原因很簡單——爸爸是個左撇子,打他的時候比較方便。
成年成名后接受《最佳男主角》采訪,劉青云笑著說,現在還是坐在左手邊。
進入演藝圈(恩,對于劉青云,Sir不想用娛樂圈),也是因為爸爸的一句話。
一家人吃飯,他看到TVB藝員訓練班的招募廣告,隨口提了一句:
你(劉青云)可以去試試。
之后去到公司,連續兩個同事都提到他可以去報考藝員訓練班,就連在郵局碰到的郵差大哥都說相同的話。
于是,加上父親,在連續四個人的“攛掇”下,他報名了。
1983年,劉青云正式加入TVB第12期藝員訓練班,劉嘉玲,吳啟華,陶大宇,吳君如是他當時的同班同學。
從左至右依次為,劉青云,吳啟華,陶大宇
厚嘴唇,濃眉毛,卷頭發,以及天生的黑皮膚,他并不符合傳統審美習慣。
這意味著——
很難成為男主角。
劉青云自己對這一點也非常清晰明了,在學習期間就開始了跑龍套生涯,磨練演技。
臉蛋不夠靚,身段要夠軟。
劉青云說:
我是個運氣很好的人。
畢業之后出演《新扎師兄》男二號,男一號是當時已經很紅的梁朝偉。
憑借劇中冷面 “fit佬”這個角色,他也開始吸引觀眾的目光,走在街上會被人大叫“fit佬”。
作為20歲的年輕人,當時他是小得意的,有粉絲送花要簽名,好開心。
但是這段小開心的日子沒持續多久。
在和周潤發合作電視劇《大香港》時,看看發哥,再看看自己,他發現,自己根本不會演戲,之前“fit佬”受歡迎,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吸引人,而非自己演的好。
那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迷茫,痛苦,讓人難以接受。
作為一個22歲的年輕人,他采取的方式是——
喝酒。
這是典型的自我逃避,面對痛苦,接受才是唯一出路。
在把自己喝進醫院之后,劉青云終于走出來。
他開始重新翻閱在訓練班的上課筆記(好學生都做筆記)。
有空就窩家里看電影。
沒日沒夜泡在圖書館,研究不同類型的表演模式。
這個看書的好習慣他一直保持到現在。
1992年,韋家輝找到劉青云,《大時代》中的方展博,讓他一夜成名。
TVB一代神劇,豆瓣評分9.1,23年后再看,猶如預言。
在韋家輝原本的設定中,方展博看到丁家父子挨個跳樓,表情是這樣的。
而劉青云,在研究了眾多電影和表演模式后,提出了不同意見:
我要是方展博,在他們對我做了那么過分的事情之后,看到自己的仇人一個一個跳下去,一定是很開心的。
韋導聽了他的建議,所以,最終是這樣的。
方展博在數從樓上跳下來的人,嘴角帶著笑。
看完整部劇,再回過頭看最初這一幕——劉青云是對的。
《大時代》的爆紅讓劉青云有資本和無線講條件,終于可以外出拍電影。
1993年,出演爾冬升執導的《新不了情》,在其中扮演懷才不遇的阿杰,憤世嫉俗,迷茫痛苦,卻又有著老香港人的韌性,和身懷絕癥的少女袁詠儀上演了一出悲情戀。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花費大量的時間仔細,細細揣摩, 經常有人看到他雙目無神,看起來如同行尸走肉。
他的回答是:我在想角色。
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的后果就是,剛拍完袁詠儀在片中離去的場景,悲痛不已,淚眼朦朧。
那一瞬間,劉青云內心崩潰。
而現實生活,靚靚是吃著盒飯帶著笑走的。
這部片子當年橫掃香港金像獎,頒獎禮成為《新不了情》的獨角戲。
除了最佳男主角。
當年的贏家是黃秋生(《人肉叉燒包》)。
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在世人眼中,劉青云開始了漫漫提名路。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讓他榮譽加身,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講,
讓我在電影圈站穩腳。
這當然是他在謙虛,事實是,已成大導演的心頭好。
接下來幾年,他和銀河映像的杜琪峰,韋家輝一起,進入事業黃金期。
網友評價,看過最好的港片。
2007年,距離第一次提名,14年。
那一年他扮演《我要成名》中的潘家輝,一個對表演充滿熱愛的過氣男演員。
在影片中耐心教新人演戲,不斷鼓勵。
哪怕需要擦車來維持生活,都不會放棄演戲,還被好朋友嘲笑。
這部被媒體稱為劉青云本色出演的《我要成名》,成就了他的第一次金像獎。
我希望各位多給我一點發言的時間,因為我等的太久了。
我要接班,我要薪盡火傳,接過郭富城哥哥的班,接過黃秋生叔叔的班。
媒體用了這樣的標題。
1984到2007,距離出道23年。
拿到影帝之后,他并沒有停止對演技的學習和追求。
和韋家輝合作《再生號》,扮演一位盲人父親,為了這個角色更加逼真,他跑到盲人學校待了三個月,觀察他們如何行動生活,三個月之后,他學會了閉著眼睛生活。
最后呈現出來的盲人是這個樣子的。
聽到熟悉的聲音之后摸索,發現身邊的人不見之后的害怕慌張。
再來看看楊冪在《我是證人》中的。
眼睛都看不見了還能帶著甜美微笑自動聚焦
好吧,你們又要怪Sir不該拿他跟她對比了。
劉青云的演技是體驗派和方法派的結合,他不僅會去體驗人物角色的生活,還會用思考去跨越鴻溝。
坐在巴士上,看到一個司機哼著Beatles的歌,他就想,這個人背后有著怎樣的生活,有著怎樣的性格。
下車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知曉了司機的大半生。
這個戲癡不像萊昂納多,金像獎之路對于他而言,并不只有痛,至少沒有出現眼角含淚,呆若木雞的悲情鏡頭。
唯一一次在頒獎現場被記者看到疑似眼角泛紅,是因為坐得時間太久,打了個哈欠。
他心態一直很好。
沒拿獎,很簡單,說明人家做的比我好。
他總是對的。
繼續修煉演技是正道。
2014年,《奪命金》,他扮演一位有道德的黑社會底層混混——三腳豹。
為了表現這個角色的不自信,劉青云把他設計的很喜歡眨眼睛。
膽小懦弱卻又充滿義氣,搞不定任何事卻又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放心啊,沒事,能搞定。
四十分鐘之后才出場,依然光彩耀人。
拿獎拿到手軟
但金像獎依然看走眼——當年的影帝是劉德華。
所以也有人說,劉青云獲金像獎影帝的電影,都不是他最好的。
這句話Sir雙手雙腳同意。
但到這個份上,拿不拿金像獎,有那么重要嗎?
當第二次金像獎影帝時,我們最難忘的,就是他“愛的宣言”。
他和太太郭藹明相識在《大時代》,他看起來木訥,但是在該出手時從來沒有怕過,直接打電話給郭藹明,說“我想見你”。
求婚是則在飛機上,“你要么嫁給我,要么我就從飛機上跳下去”。
為了整個飛機乘客的安全,郭藹明嫁給他。
兩人在生活中都是愛較真的性格,劉青云會為了面條中多放了一段蔥和郭藹明生氣,后者也會為了證明某個顏色的油漆更適合刷墻而寫出幾千字的報告。
真是天生一對。
除了拍戲,他的業余生活簡單的要命,照顧爸媽,吃飯喝茶,找朋友聊天,老干部一枚。
從業31年,不斷學習,如同當年《我要成名》的潘家輝。
從未演過爛角色。
最近,這個演員又在挑戰自己,在27日上映的《消失的兇手》中扮演神探,外表還是劉青云,大腦類似夏洛克。
這位今年已經51歲的演員在影片中騎馬,跳樓,扒火車,最重要的是,不用替身。
他沒有變過。
某種程度上,劉青云是最香港的演員。
沒有雙梁(梁家輝,梁朝偉)的天賦,也不像黃秋生,吳鎮宇般出位偏鋒。
沒有背景,多勞多得。
一路過來的艱辛都被他磨成演技的醇熟。
這不就是香港精神的寫照。
當年沉默寡言的他進入無線訓練班,不善社交,總是獨來獨往,班上的同學私下懷疑他是不是從來不換洗褲子,看起來又黑又土又窮。
曾華倩說他。
他回答,我不是有在陪笑嗎。
不爭不惱,不驕不躁。
所以你看,圈內公認不好相處的幾位,和他關系都還不錯。
黃秋生喜歡和他聊“深層次的東西”,因為,一般人聽不懂。
吳鎮宇在他拍戲受傷的時候天天跑醫院看望照顧,被記者寫成“基佬”。
杜琪峰更是公開說 “劉青云是既周潤發之后香港最好的男演員”。
如今的他依然沉默。
微博開通了3年,形同虛設。
僅存的27條微博中大部分還是新浪微博自動升級的提醒。
零緋聞。
演戲,演戲,還是演戲。
不知怎么的,Sir想到了三毛的《如果有來生》: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里安詳, 一半在風里飛揚; 一半灑落蔭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這不就是劉青云——
如果沒有他,香港電影將少一半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