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眼品》是整部經十二個單元中,篇幅最長的一個單元。
這個單元中,將一些重要的基礎觀念,做一個說明。并且從個人的修行圓滿,延伸到眾生的圓滿,到整個世界的圓滿,三世因果的清凈。因此這個章節中的概念,和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展過程,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面的《文殊品》,以及《普賢品》兩個單元,佛陀世尊,將整個修行的核心觀念,做了說明。接下來這一個單元,透過普眼菩薩的提問,進一步深入探討,開啟眾生的視野,帶領眾生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身心的組成;乃至深入意識的根本之中,啟發我們透過一連串的思惟方式,去體會生命的本質。盡管這思惟本身,也是受限于軀體有限的思惟邏輯,但透過這樣有限的思惟,用于去除妄想、執著的局限,仍然能夠啟發人人本具的智慧。因此這就是「以幻修幻」的概念。
在這邊與各位朋友,分享我讀經的一個小經驗。
當初,我剛開始讀《圓覺經》的時候,才高中的年紀,坦白說,整部經典我都看不懂。能夠吸收和體會的內容,實在很有限。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緣分、也許是頻率的契合,我一直把《大方廣圓覺經》帶在身邊,持續的閱讀。在這過程中,對于那些看不懂的經文片段,盡管會不斷地想要體會出他的涵義,但是同時對于尚未能體會的部分,我會平常心的將它放下。久而久之,結合生活中的體會,結合潛意識中的內化,不知不覺之下,對于越來越多的經文內容,就能夠掌握其意涵。
后來,我發現《圓覺經》中,也不斷提醒修行者,刻意有為的,用我們有限的思惟,想要去體會當時的心量,尚未能體會的智慧,反而會造成修行的阻礙。正是那種自然、隨順、放下的學習方式,反而慢慢的會累積體會,契合體會經文的含意。就好比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平常心,加上持續,以及一門深入,讓修行者能避免太多思惟和批注的干擾。專注在經文原文上去慢慢地咀嚼品味。這算是一個讀經的小小心得吧,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這也是為什么,目前我嘗試透過經典排版的方式,來分享經典的內涵。
因為如果我們太快的用有限的思惟心,和語言文字去批注經典,往往會受限于人的心量,而局限了體會經文原意的空間。所以其實我希望鼓勵更多人,親自去閱讀經典原文。
而為了要推動閱讀經典原文,我發現透過經典排版的整理,是一個很好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