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逛知乎看到了一個問題:?成人世界的人際交往中,有哪些潛規(guī)則?里面的一些回答,給了我一些“原來如此啊”的感覺。
其實我自己也逐漸發(fā)現,在成年人的社交軟件里,好友列表越長,名單卻越陌生,發(fā)朋友圈逐漸變成了一件危險而繁瑣的事情。
付出和回報,永遠是正比的
穩(wěn)定的友誼是互相“麻煩”出來的,付出和索取要兼顧和平衡。
只索取不付出,傻子才跟你做朋友,而只知道付出,卻從來不肯給別人“添麻煩”的人,你的真朋友會感到不被需要的挫敗感,同時會吸引來一堆把你當傻子的假朋友。
人與人之間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就像小孩子玩蹺蹺板,想要保持平衡,那么彼此的付出和回報就一定要對等,否則,蹺蹺板便會向一方傾斜而失衡。
年紀小的時候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交朋友就應該不求回報。
朋友有需要我總是隨叫隨到,但每次朋友要說“我送你去車站”、“我請你吃飯”、“我?guī)湍恪?,我就如臨大敵,生怕給朋友添麻煩,虧欠了朋友。其實這有什么難的呢?朋友請你吃飯,下次你請回來,這次你幫他,下次他幫你,友誼就是在這來來往往中越來越穩(wěn)固的。
自嘲沒問題,但別貶低別人
一個人開玩笑說自己的黑料,別人會覺得你在幽默地自嘲,但如果你用同樣的語氣去評價別人的缺點,那就叫冒犯。
你所謂的玩笑,對別人來說不一定好笑。
人家也許表面還笑瞇瞇地看著你,心里卻可能已經拉你拉進了黑名單。
不說,是給彼此留情面,同樣,不說,很多時候也是關系中最重要的分寸感。
其實妥不妥當,是不是玩笑,不是由說的人來決定的,而是由被評價的當事人本身來決定的。
我可以是虛心接受批評指正的人,但這并不代表我可以接納讓我不舒服的“玩笑”。
有句話說:人捧人,捧出高人。
距離感、分寸感、得失感,每一個都很重要。
到了一定年歲,要明白謹慎開口,有效溝通,記得,多說點兒好聽的。
保持30%的神秘感,人才有魅力
理由很簡單,人跟動物一樣,都有獵奇的心理,都喜歡探究。?如果街邊一幅畫上面蓋了層簾子遮掉了一部分,我們會好奇被遮掉的那部分是什么,從而走近想要一窺全貌,但是當一幅畫完完整整地擺在路邊時,更多的人會選擇目不斜視直接走過。
有神秘感,才有魅力,所以“猶抱琵琶半遮面”就顯得分外動人。
沒有人愿意在了如指掌的人或物上花時間,想要獲得關注,最好的方法就是藏一半露一半。。不要事無巨細地展現自己的生活,更不要對身邊每個人都掏心掏肺。
誰也不知道上一秒和她講的秘密,會不會在她朋友圈傳開,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坊間有一句很現實的話: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換而言之,一個人如果實力足夠,天南海北,處處有的是人脈;?一個如果沒有實力做底子,即使身處朝堂,受到的也只是冷眼相待。
不可否認,人脈固然重要,畢竟一個人精力和能力有窮時,但在人脈的資源互換中,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實力才是最大的價值。
《極簡力》這本書說得透徹:當你沒有達到更高層次的時候,人脈是不值錢的,請記住,人脈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如果沒實力,抬得越高,摔得越慘;;如果有實力,再加上懂得經營好圈子,自然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
一個社交格局大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實力才是硬通貨。歸根結底,最好的人脈是自己,圈子不過是錦上添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要知道,我們不可能到讓所有人喜歡,我們也沒有必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但是起碼,我們在與這個世界的試探中,要逐漸和生活和解,也和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