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寫勵志文字,訴說一件令我心痛的事。
小雨跟著我學了三年琴,一直表現都不錯,有一天,到了下課時間。
出于對孩子的喜歡,我對她說:“ 小雨,今天晚2分鐘下課吧,我們把這首曲子練好哈。”
孩子先是沉默……
我誤以為她沒聽清,重說一次。
她哇的一聲哭出來……
我疑惑,不知道是說錯了什么。
這個時候,我不知是否應該站起來抱著孩子去安慰。
我想張開臂膀,但是……無助的我沒有做到。。。
我試著問她,怎么了。老師哪兒做錯了?
“ 我就是不喜歡練琴 ”
“老師喜歡你才會讓你多練會啊,可以多教你一些東西。怎么會不喜歡練琴呢?現在的作業完成的很好,拉出來的曲子比以前好聽多啦。是不是啊?”
我試著用稚嫩的語氣和10歲的孩子對話,想讓她把我當成朋友,訴說心里的一切……
“ 我都是裝的,如果作業完成不好你告訴我的媽媽,媽媽就會訓我!”
…………
這一次,我忍住沒有發火,沒有說孩子不懂事,沒有說她任性,沒有為自己辯解老師只是單純的為你好……
我不知說什么去做什么,這一刻,所有勸孩子練琴的話都說不出口。
我想起德國巴洛克時期鋼琴家Johann Pachelbel訓斥女學生,說“ 你不練琴,不配做我的學生,滾!”女孩子痛哭跑著離開,后來Pachelbel試圖找到女學生道歉,得知在狂奔的過程中出了車禍去世,他悲痛欲絕,寫出《卡農》紀念她。令他懊悔一生……
我多希望世上沒有《卡農》這么凄美的音樂,老師沒有說那些話……
……
我想了很多!
事情過了一年之久,我依然印象深刻,記得她當時失望的眼神,仿佛又聽到她的哭聲……
我該反思了!
我是否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是否沒有考慮她的感受?
如果我在做決定的時候也問一下她的意見,凡事商量、講道理而不是一味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去做……。作業完成不好,去詢問她原因并想辦法培養孩子的練琴興趣而不是發火……如果我不完全按照教材,在枯燥的音階、練習曲同時輔助著樂曲布置作業……
孩子是否會喜歡上拉琴呢?也就不會痛哭……
不是每一個教學方法都適用于所有孩子。
如果我們會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教學計劃,主課輔課并施,讓孩子打好基礎的同時重點培養興趣,如果我們教課能夠認真一些,不是以賺錢完成任務為目的……
…………
我見過很多家長,有時候我講一個新知識,孩子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就會大吼孩子……
感覺浪費時間浪費了金錢。
家長覺得交了費用,就代表孩子學會了東西。把孩子的周末用輔導班填滿,美術、樂高、鋼琴、小提琴、象棋、書法、高爾夫……
我親眼看到過孩子拿著樂高玩具去上美術課……
當然,家長最喜歡問的話題就是,“你家孩子都上什么輔導班了?”? ;? “ 小明媽媽,我家附近有一個泡泡英語是真不錯!”;? “明天讓我家孩子也報一個。”
我們的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實在太可怕……
我想起,我的初中同學就是除夕當夜媽媽讓她做完一張數學卷子再看電視而跳樓……
且不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家長,是否也要反思一下?
我們都愛孩子,可以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語氣。
我們不再大聲訓斥,多方面找原因。
我們愛孩子、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
我們和孩子溝通,學會傾聽……
我們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培養適應能力
我們鼓勵孩子,不吝嗇贊美。
我們注重成績的同時,常和孩子談談心……
我們學會寬容、忍讓……
允許申辯!
………
我想……或許,他們會把我們當成朋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