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健康,共享愛”,這里是合一心身健康學院。
朋友喝多了,打電話來,讓去接他,但是自己已經(jīng)躺在被窩了,這大冬天的,心里一百個不愿意,這是去還是不去?
公司聚會,有人敬酒,一杯接一杯,自己不怎么會喝酒,這是喝還是不喝?
朋友借錢,其實和他并不是很熟,是借還是不借?
年底了,回到家,父母又要逼婚了,是帶個異性回去抵檔下,還是直接跟他們講,其實這事兒要靠緣分?
類似的事情,我們常常容易遇到,很多人最終都會選擇委屈自己、滿足別人。
而按照對方的要求做特別不舒服,但拒絕對方,對自己來講更是是壓力重重。
于是,還有一部分人,選擇通過用搪塞、逃避、躲閃等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情愿,所以自己活的很累,對方也覺得特別別扭。
為什么無法拒絕別人?原因有很多:
抹不開面子,
怕傷害對方,
怕場面尷尬,
..........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命之初,卻是用“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的,也就是說,說“不”是我們的本能。
看看自己周圍的小孩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很善于拒絕:
不想和面前這個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會直接的搖著腦袋說:“我不叫。”
夾到他碗里的蔬菜,如果他不喜歡,一定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我不吃。”
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特別會懂得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
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會有那么多顧慮了呢?
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很多人內(nèi)心都會同時升起內(nèi)疚感,覺得拒絕了別人,就等同于傷害了別人。
然后接下來腦補:“我沒有滿足他的這個要求,他會不會生氣?我會不會失去這個關系?會不會在其他地方給我穿小鞋...........”
這些往往都是幼年的經(jīng)驗中得來:考的不好就沒有好飯吃之類的。
基于這些,于是,部分人選擇了滿足對方,委屈自己。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之所以這樣選擇,潛臺詞其實是:“相比起對方,我可以不重要,借給他錢有什么關系,他比較重要,大不了,我少花點嘛,又不會被窮死。所以,拒絕自己是可以的,但拒絕對方不行。”
然而,用一再委屈自己換來的穩(wěn)定關系,其實并不牢靠。
因為這樣的事件總是隱隱的讓自己體驗到:“我不是重要的。”
從而讓委屈、憤怒、擔心等等情緒一再的積壓。
親密關系中因不斷的讓忍讓,最后導致情感裂痕,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更真實的關系一定是:我愿意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盡力的滿足你的需要。
要知道的是,將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原本就是自己的意愿決定的。而將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自己的能力來權衡是否能滿足對方,原本就是會讓對方感受到排拒的,很大程度上,需要面對對方的失望、難過、生氣等等。
但是,他的困境,并不是你造成的呀。
比如:他喝多了,他沒錢了;有些事情你也不一定能控制。
比如:娶媳婦兒,抱孫子;很多事,承認自己確實做不到。
有些事情你有自己的需求,這沒有錯啊。
比如:他要你陪他去喝酒,但是你想要回家陪孩子.........
對方對你有要求,有期待,這很正常,是人的本能,就像拒絕是人的本能一樣。
你沒有能力能夠滿足他,他有了情緒,那是他需要處理和成長的事情,他需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情緒負責;
就像你會因為沒有能力滿足他,沒有能力面對他的情緒,而讓自己產(chǎn)生了情緒,是需要自己處理和成長的事情。
但是,你可以盡量的去陪伴和安撫他的情緒,讓他不至于因你的拒絕而過于傷心失落。
在一生中我們總會被拒絕很多次,也會想要拒絕別人很多次,不管你處于拒絕與被拒絕的哪一方,都需要尊重對方的情緒,他的路,只能自己經(jīng)歷,因為你無法為對方負責,把他人的事情還給他人,自己的事情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