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業績下滑,如果你是老板怎么辦想?
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 CEO,最近,你發現公司的業績,一路下滑,你打算找銷售部主管聊一下,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銷售部主管這時候肯定找各種理由
比如內部這兩個月團隊走了幾個得力干將。
外部市場上出現了一個競爭對手,和我們的產品功能基本一致,但價格比我們低了許多,用戶現在都覺得我們的產品太貴,都跑去買他們的了
如果能幫我再招募幾個銷售,適當的再給我一些折扣的權利,我有信心,業績一定能提上去。
被他這么一說,可能作為老板的你還感覺挺有道理,便許諾了他提出的條件。
一個月過去了,公司的銷售額確實提升了 2 倍,但是由于都是打折出售,算上新增的人力成本,團隊的運營成本,利潤竟然變為了負數。
并且,競爭對手竟然又降價了,擺出了一副誓死要打價格戰的架勢,怎么辦?
再降?就會虧更多!
不降?市場就沒了。
裁人?團隊就散了。
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表面問題并沒有找到本質問題,我們又應該如何找到本質問題呢?
問題的本質
為什么我們常說“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因為沒有問題,就意味著你不知道目標在哪里,也不知道現狀是什么,自然就不知道有什么問題,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隨波逐流,一臉迷茫。
比如你剛對一群人講完一大段話,然后問:“大家還有沒有問題?”
大家回答你:“沒有問題。”
你千萬別天真的以為大家都聽懂了,更大的可能是:
他不知道什么算真正的聽懂了,以及為什么要聽你說這一大段,他沒有一個期望值(B);
也不知道自己聽懂了什么,沒聽懂什么,處在游離狀態,找不到自己的現狀(B’)。
因此,不是他完全聽懂了,沒有問題,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聽懂,不知道什么算完全聽懂,因而找不到這個落差在哪里,沒有發現落差也就沒有發現問題,所以只能回答:沒有問題。
我們所有的解決辦法,都應該是圍繞(B'→ B)的這個部分來展開思考的,找不到這個落差部分,我們的解決方案也就無從開始。
可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交流并不是這樣的,往往在還沒弄清楚問題是什么的情況下,就急于開始給出自己的建議。
比如,文章開頭的問題:“小錘,最近公司業績一直在下滑,你下一步打算怎么辦?”
這個問題,其實就很模糊,怎么算下滑?目標業績是多少?現在業績是多少?下滑的比例是多少?過去幾個月具體是什么情況?
是原來做 100 萬,現在變成 30 萬?
還是原來做 100 萬,現在下降到 80 萬?
雖然都是業績變差了,但這兩個問題,顯然是不同的問題,一個是要解決70萬差額的斷崖式下跌,一個是要解決 20 萬差額的業績波動,你給的解決方案當然應該不同。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那可能就需要動大手術了,比如降價拉銷售、整個團隊大換血,甚至是戰略調整;
而如果是第二個問題,那么補兩個銷售,再給團隊打一針雞血,老大一聲吼,大伙們向前沖,也許就能解決。
那么,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一套系統
重新分析案例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B’)是如何產生的。
比如,我們設定,公司本月業績的(期望值B)=100萬,然后怎么辦?
每月的業績又不會自己完成。所以,我們同時要制定一個實現它的方法,我們假定這個方法是(A);
那么,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做了(A),就能完成(B)。
可現在做了(A)之后,并沒有達到預期結果(B),而是達到了(B’),這就產生了(B’→B)的這個落差。
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表面問題,或者稱之為癥狀。
然后我們就開始分析,(B’)為什么會產生?
結果發現了有一家討厭的競爭對手,他們降價了。
這個因素,在我們當時制定(A)的時候,沒有考慮進去,是一個在過程中突發的變量,我們稱之為(C),現狀(B’)的出現,它脫不了干系。
至此,我們發現,現狀(B’)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由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所導致:
A:為了實現(B)的結果,所使用的方法。
如果方法是錯誤的,目標自然無法達到。
B:期望值。
目標設置不當,或者目標設定過高,那么即便完美做到了A,這個目標也無法達成;
C:過程中出現的變量。
方法和目標都沒有問題,可是出現了意料之外的事,也有可能導致目標無法達成。
因此,(B’)只是癥狀,而導致這個癥狀出現的是ABC這三個因素,他們才是更本質的問題。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很簡答我們圍繞這三個圈圈來做就行
第一步,校準目標 B
目標要符合 SMART 原則,同時要避免把手段當成目標;
第二步,重構方法 A
現狀是由原來的方法導致的,因此,想要改變現狀,不是從現狀出發,添加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而是回過頭,重構原來的方法系統。
第三步,消除變量 C
如果 AB 都沒有問題,問題依然存在,一定存在著變量,你可以通過象、數、理這個基本框架來尋找它,并通過 5Why 的提問方法,挖掘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