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上進(jìn)的玉子》我看了兩遍。
第一遍無甚感覺,平凡的,廢柴的,中二的,逃避的阿宅日常罷了,雖然很細(xì)膩。沒有高潮和大起大幅的劇情,就是瑣碎的平凡的日常,跟現(xiàn)實一樣,連笑點都不明顯的脫力系。阿醬頂著兩個受重力下拉明顯的黑眼圈,窩在雜亂的一角,一被叫吃飯才慢騰騰地從漫畫書中抬起頭來,臉色微微泛著黃的油光,跟假期的自己一模一樣。
明明二十多歲了,內(nèi)衣褲還要老爸洗晾;明明是飯來伸口的米蟲,卻脾氣別扭,從不刷碗還一副理所當(dāng)然的樣子;明明自己天天看著漫畫混日子,卻對對著新聞鄙夷這個國家真是不行啊。社交障礙,面對老同學(xué)經(jīng)常尷尬癥發(fā)作,只敢和老爸和中學(xué)生窩里橫的玉子。電影很切題,玉子是真的不求上進(jìn),渾身散發(fā)著中二的“喪女”氣息。跟陽光勵志正能量的女主角們真是很不一樣。
但是,按套路來說,往往一篇文章中最有重量的就是這個但是,人生也是,充滿峰回路轉(zhuǎn)的魔力詞語。的確,這里也要用到但是,就是當(dāng)我看了第二遍之后。之前真的不懂這電影為什么算是治愈系電影,治愈?從頭喪到尾,到底哪里治愈了喂。
結(jié)果第二遍我真的被微妙的治愈了。
理由,也許是因為我也正處于求職不順利的廢宅期吧。每天除了神經(jīng)質(zhì)的幾分鐘刷新一次微信和郵箱,就是躺在床上花著手機(jī)pad無所事事。看喜劇片笑不出來,看愛情片只能感到虐狗的酸臭味。于是,鬼使神差的,我打開了這個之前不怎么喜歡的電影認(rèn)認(rèn)真真的二刷起來。突然明白,這個片子本就不是給狀態(tài)積極的現(xiàn)充看的啊,能治愈到的群體更多的是同樣處于迷茫焦慮期的阿宅們。
看著自己和玉子相似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感覺到,啊,還是有人跟我一樣的啊,一樣的迷茫,一樣的“不求上進(jìn)”,懼怕改變的契機(jī)帶來的未知,雖然討厭無懶散的自己,卻也缺乏作出“不破不立”決定的勇氣。當(dāng)身邊的人,影視,文章,所有言語都強(qiáng)調(diào)著逃避可恥,要上進(jìn),要自律,要成功,他們告訴你,你在家躺著看劇時,你的同齡人又背了幾個雅思單詞,做了幾組仰臥起坐,不勞者不得食,焦慮地讓你覺得多睡會覺都是有罪的。
以前,我覺得最治愈人心的是美食和寵物,看《小森林》時向往歸園田居,自然中一簞食一瓢飲的夢想,《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海鷗食堂》、《吉貓出租》……一間小小食堂和貓咪,不固定的餐單,帶著故事的客人,都讓心生美好。
現(xiàn)在,我發(fā)覺了另一種治愈,它是微妙的,告訴你人生總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力不從心的無奈和苦中作樂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此時的我不是真實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飾演別人,我在變成別人的時候是最自然的,請為這樣的我,起一個新的名字。”
《不求上進(jìn)的玉子》告訴我,你不是一個人。
人生在世,本就是各掃階前雪,各有各的隱晦和皎潔。
那么,真實的自己在哪里?在等待“時機(jī)”。“時機(jī)”在哪,也許沒人知道。不過,階段性不快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緩慢的,自然消失。
就像這部電影的另一個譯名:青春,半生不熟。
二十出頭,青春的九局下半,總有半生不熟的微妙,總有青黃不接的難捱,但,總會自然消失的。
平靜的,卻帶著某種深刻溫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