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
《西游記》全書共一百回。
第一百回中他們并沒有經歷任何磨難,只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寫了四人回到長安后,受到唐太宗和眾官的歡迎,以及如來怎么給他們封神。
八十一難里的最后一難,是師徒四人在第九十九回中經歷的——
遣送四人的八大金剛接到觀音法旨,使師徒四人墜落于通天河西岸。
老黿馱他們渡河,但因唐僧忘記向如來問他所托之事,而將師徒四人和馬匹拋在水中。
諸陰魔興風作雨欲奪經而未成功。
翻翻《西游記》全文,“通天河”一共出現在4回中——
除了第九十九回的最后一難,
在取經中間點的四十七回至四十九回,
寫到八百里的通天河,阻擋了師徒四人取經的去路,
以及他們如何打敗在當地作威作福的靈感大王,
又讓老黿給順利馱過了通天河。
通天河其實很神奇,
它不僅是九九八十一難中的最后一難,
又是《西游記》全文的中間回目,
而且還是唐僧取經全部路程長度的正中!
唐僧取經全程的確切長度是十萬八千里,
這在《西游記》里不止一次提到過: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里,
菩薩騰空,留下一張簡貼,
上有幾句頌子:“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路程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
在第一百回也有交待:太宗問三藏“遠涉西方,路程多少?”
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
途中未曾記數,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
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
這里不但交代了路程長度,我們還知道了時間跨度,一共走了十四年。
四十七回里師徒四人夜里沒法過河,要在河邊邊老者家里投宿,
唐僧自我介紹說是東土大唐欽差往西天取經者。
那老者搖手道:“東土大唐,到我這里,有五萬四千里路。”
從這里看出,到了通天河,他們前一半的路程,剛好走完。
讓人不得不感嘆,《西游記》藝術結構之精巧,意味之無窮。
再看唐僧小時候的遭遇:一出生就被他母親綁在一塊木板上放到河里漂走,
后來漂到金山寺,被老和尚收留,所以給他取名江流兒。
唐僧以“江流兒”而開始生命的磨難;
以通天河冰破落水而走到去西天的中途;
來到西天又在凌云渡乘無底破船落水而“脫胎換骨”;
返程途中菩薩又給增加一難:被老黿摔落到通天河里。
這是唐僧生命中關于水的磨難四部曲。
只是第二次落進通天河里的唐僧,
和中途第一次落進通天河里的唐僧,已有本質上的區別。
清代人汪象旭批點說:“過此以往,江流水厄將終,更無事勞普陀之駕矣。”
“江流水厄”應該就說的是唐僧這四次關于水的磨難。
汪象旭說寫通天河是象征唐僧的前半段災難圓滿了。
這種評點十分符合原書的巧妙設計。
從第五十回開始,進入西天取經的后半段路程。
五十回的開頭,是一首詞:
“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莫教坑塹陷毗盧。
本體常清凈,方可論元初。
性燭須挑剔,曹溪任吸呼。
勿令猿馬氣聲粗。晝夜綿綿息,方顯是功夫。”
作者還專門寫出了此詞牌名是《南柯子》,
這里使用“南柯一夢”的典故,意味深長。
中途落水之前的唐僧,也許還心存雜念,未斬斷情絲;
可這第二次從水中被救出后,他的前塵往事仿佛一場大夢,
夢醒后要逐漸斬除心魔,踏上更堅定的取經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