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藍
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我們無法答應的要求。
“媽媽,我想出去玩會雪。”
“不行,天氣太冷了,會感冒。”
“媽媽,我不想吃飯了,我想喝飲料。”
“不行,吃飯才有營養。”
“媽媽,我想玩會手機。”
“不行,你剛看完熊出沒,眼睛需要休息,不然會近視。”
“不”是一個讓人不快的詞,每次我一說出這個字,就可以看到崽崽撅起的小嘴,可以掛上一個油壺了。
“不”會帶來沖突、反抗、甚至是憤怒的情緒。
而它的反義詞“行”、“好的”則溫和得多,很容易脫口而出,不費吹灰之力帶來熱情、感激和愉快。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好的,媽媽馬上幫你買。”
“媽媽,我不想起床,我不想上幼兒園。”
“好的,媽媽幫你請假。”
“媽媽,我累了,你背我走吧。”
“行,媽媽背你走。”
…
不是說“好的”就有問題,但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合用“好的”來回答。
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好的”,會讓孩子失去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機會,在她該明白事理的時候、該被制止的時候、該付出教訓的時候、該經受鍛煉的時候,錯過了,以后再想重新找回,就難了。
如果“好的”說得太多,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以后不管你說與不說,對方都認為你會同意,那下次就不會再詢問你。
所以,“不”在生活中是必須學會的一個詞。
“不”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的,它是正直、威嚴、原則的體現,是一道防線,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底線。
短期來看,“不”也許帶有一定的沖突,但從長期來看,確是恒久的必然選擇。
這要求我們的“不”必須是純粹的,不帶有其他負面情緒,更多的是就事論事,而非針對某人,更非人身攻擊。
該說“不”的時候,我們必須鮮明亮出觀點,不管是育兒中對崽崽的非分要求,還是工作中同事甚至是領導的錯誤想法,抑或是面對自己的拖延、懶惰、僥幸等非理性心理狀態,我們都必須堅決說“不”。
但在很多時候,讓步的誘惑太過強烈,以至于我們經常犯錯。
面對崽崽無休止的吵鬧,一顆糖的讓步真的太過輕松,也許只要今晚給了這顆糖,耳朵馬上就能得到救贖。
面對同事和領導一致的反對意見,讓步退縮顯得如此容易,只需不再堅持己見即可。
面對冬天溫暖的被窩,不想起床的理由顯得格外充足,只需要再找個借口請假就行。
…
讓步,意味著輕松、簡單、和諧和舒適。
只要退一點點,馬上就能讓對方和自己心滿意足。
過去,我就是如此,屈服過很多次。
可,每一次的讓步,都為后來的災難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崽崽越來越難滿足,一顆糖已經遠遠達不到她的要求,因為她心里明白:反正媽媽總會讓步的,即便是威脅要懲罰,也只是說說而已。
看似自己是一片好心,一再滿足她提出的要求,其實這種退讓的好心,是懦弱和失敗的體現。
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實不乏這樣的“老好人”,從來不說“不”,沒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還義正言辭地為自己標榜是個多么為他人著想的好人。
其實,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是我們必須警惕和遠離的人。
堅持底線思維,并非不能妥協。
就像在育兒中每一個父母都會遇到需要妥協的情況一樣,每一件事我們可以竭盡全力做好,也可能必須接受現實的制約,但不管如何,都需要我們堅持底線,學會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