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初中同學小蔡在朋友圈推薦了一本書《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還附上一句話“不想一輩子看70后和90后背影的80后們趕緊讀讀吧!”
我很不屑,并且嚴重質疑小蔡同學的讀書品味,同學圈里人稱“財爺”,上學那會天天都是老師嘴里的反面教材,最后上了個三流大學,滿嘴的錢錢錢。以前也看過他推薦的書,不是勵志就是成功,我一直懷疑,他是后悔當初沒好好學習,現在想給自己添點文化味,可偏偏還不會挑,單選些膚淺的功利的,有什么用呢。
但是我同時又很好奇。同學圈里傳言小蔡是我們這些人中最早月入過萬的人,聽說他一直在網絡圈里混,瀟灑自在,錢沒少賺。
我好奇是有依據的,我讀的是名牌大學,雖然我是個學渣,到現在一事無成,但是我的大學同學個個了得。我們宿舍八人間,一人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做了她夢寐以求的老師;一人出國留學;五人讀研,畢業后,進了研究所、事業單位、公務員,外加一個在社會上閑逛的我;一人讀博,進入名牌大學當老師。我們中間工資最高的就數到南方做公務員的小B,稅后大概七千。
我跟同學打聽了一圈,想弄明白這些年小蔡都在做什么。08年開始干淘寶,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網絡,天貓、微商,據說這兩年跟朋友合伙專門經營三線城市的公眾號。
想當初,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我一直潔身自好,跟網絡保持了相當大的距離,沒有網癮、不逛淘寶、不打游戲。我進入大學后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但是它給我的印象并不好,知識膚淺,甚至低俗,浪費時間,容易引發消費,騙子隨處可見……
我是個后知后覺的人,也絕不是冥頑不化,網絡體系越來越成熟,看看現在的知識型網紅就能明白,羅振宇、咪蒙、papi醬……知識再也不是我們小時候厚厚的書本一板一眼的樣子了。網絡改變了當下的知識體系。如果這樣想的話,小蔡比我們更容易接觸到優秀的網絡知識。
所以我決定看一看《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看完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1、我很震驚。
單是看到本書的作者介紹,來自美國的“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凱文?凱利,我就對小蔡刮目相看了,他這個在我心里連學渣都稱不上的渣渣都從錢這個話題發展到文化的高度了。
2、我很抱歉。
首先向這本727頁的大部頭書、書中一百多號人物還有辛勤翻譯本書的學者連鞠三躬!
其次我要自我懺悔一下,這本書不是我的菜。
原因有二:1)隨便翻開一頁,就像進了一部科幻電影,我是一個無聊到連廣告都會認認真真看的人,唯獨科幻片搞不定,大概是源自智商這個硬傷吧。2)我是一個極度溺愛自己的人,如果不是因為喜歡的緣故,傷腦子的事情幾乎不做。
3、我很興奮。
我喜歡《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的目錄。。
我尤其喜歡這句話“網絡是21世紀的圖標”,當我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已經在心里默念了147遍,整個過程持續為369分鐘。
這是一條充滿魔力的咒語。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一、我眼中的“網絡”
“網絡”就是計算機網絡,具體來講就是平時在淘寶買日用品,在百度搜搜簡單的知識,在網上銀行轉賬,在網上找個網絡課程學習,在QQ、天涯、新浪等交交朋友。
二、作者口中的“網絡”
作者凱文?凱利是在1990年開始寫這本書的,當時還沒有萬維網、沒有遍布全球的網絡、沒有由手機、電話和個人電腦組成的實時網絡。《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是一本預言未來科技發展的書籍。
作者本人解釋的很清楚。“網絡的圖標”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
三、我面前的21世紀
今天小蔡靠互聯網謀生,月入過萬。
現在我們看看我們80后聽說過的職業歷史。
六七十年代最受追捧的職業:工人。工人是有職工證書的。那時候工人是每個人最理想的職業。比較經典的是:醫生、司機、售貨員。很多年輕漂亮的姑娘嫁人先看是不是工人。
八十年代最受追捧的職業:國企、作家、教師。
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當個體戶,成為一個萬元戶是一件相當牛逼的事情。
00年代:比較熱門的就屬公務員,2011年,競爭比例最高的前六個職位,考錄比例高達3000:1。
我就是個小老百姓,無心關注這些職業變遷歷史,我只是對我的職業處境充滿憂慮。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現在給你不低于基本工資的薪資水平讓你去當司機,你會不會猶豫?你愿意把你的時間放在司機這樣一個職業上嗎?看看過去幾十年這些曾經無限風光的職業,有沒有在聽故事的感覺。
四、80后在21世紀的生存法則
富人有錢是因為他們腦中的富人邏輯,網絡時代自然有其自己的邏輯性。
有先見之明的凱文?凱利提到了“蜂群思維”,這值得學習。
在我看來,重中之重就是看得見“網絡”。
80后的父母、老師、長者都是50后、60后、70后,在我們耳邊的其實都是他們那些年代的邏輯,可是2017年,80后也不過三十左右,我們正處在自己職業的抉擇上。
有這樣一個觀點值得參考——“如果沒有工業革命,清朝滅亡了,會出來另一個封建王朝”。
我不關心政治。只不過剛巧現在正處在“科技革命”、“互聯網革命”、“網絡革命”的熱潮中。
最后,
我很好奇,二十年之后,80后五十歲左右,在這些抱著電子產品長大的10后們怎么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