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6月20日,100天
? ? ? 受好友王晶姐的感召,從2017年年初開始,我正式接觸“時間管理”,學習更好的平衡工作和生活。從3月12日至13日,我在武漢大學參加了易效能時間管理的線下課程,到今天,我已經持續踐行了100天。
? ? ? 這真是人生中很奇妙的一次體驗。我沒有想到自己會真的每天都想著“時間管理”這四個字,沒有想到自己會堅持那么久,沒想到我在工作之外,開始有時間去鍛煉、看書、寫美食點評、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也同樣沒有想到一次簡單的課程,能夠促進這么多人形成社群,自發、主動、熱誠的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所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靜心反思,產生上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蘊涵著哪些原理?哪些能夠繼續為我所用?
一、目標完成情況
在上完課程當天,我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微信。
并給自己定下了這樣的90天目標:
【90天目標】
1.堅持晚十早六,寫晨間日記,玩好omnifocus
2.堅持每周三次1h左右鍛煉
3.堅持100天內讀完10本書并做好思維導圖分析。
現在100天過去了,我的完成情況是這樣的:
【90天目標完成情況】.
1.從每天7點20起床提早到每天6點40左右起床(包含周末在內),晚上睡覺時間從12點提早到11點前,睡眠時間7小時,睡眠質量在深睡2-3小時之間;
這是最近睡得比較好的一天~
2.堅持寫了81篇晨間日記,9篇周檢視和周安排,2篇月度檢視。基本固定在早上寫。晚上補充,而且一直在打磨最適合自己的模板。
總的來看,3、4、5月寫的比較多,6月份是寫的最少的一個月。因為自己想要寫的更豐富,所以增加了很多內容。但這反而起了反作用,每天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顏色都不想寫東西。所以,今天我又一次精簡了模板,感覺重點突出,一目了然,讓自己更有寫作的欲望。除此之外,我也用思維導圖做了周檢視和月檢視。這種有總結有反思的系統非常棒,把“過程管理”和OKR(關鍵事項考核法)結合起來,運用在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上。對改變之前事到臨頭了再想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隨波逐流的做事方式有很大作用。
3.相對熟練的掌握了OF工具,也搭建了自己的人生導航系統。這個是我收獲最大的地方。可能以前也有這種模模糊糊的意識,但是,借助OF系統我梳理了自己的成功因子(“優勢、快樂、有意義”),以及人生的五萬米高空系統、夢想板這些東西以后,發現有些目標一天比一天清晰。也許有的目標是會變的,是會隨著自己思考不斷深入而逐步調整,但是先把這個框架搭建起來之后,會產生非常明確的導向性和方向感,這種感覺特別好。什么是意義?如何將意義落實到每天的生活?如何區分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緊急?梳理系統之后,利用它進行反思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我每天都會利用OF來排自己的行程,并且鍛煉自己把眼光放遠到“周”,用周視角來規劃自己的日視角,以2/8定律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盡管OF有一些細節的使用還不太懂,但相信會越來越嫻熟。
4.在鍛煉方面,一是跑步。以前,我超級超級不愛跑步,但自從開始晨跑后,發現自己居然能夠愛上跑步,壓縮褲、運動衣之類的都海淘了不少。晨跑的感覺很棒,家附近的公園也特別美,相信我以后會堅持下去。二是瑜伽,一周三次,除了特別忙的幾周之外,我也80%能夠堅持下來。三是keep,盡管五月底至六月初堅持的不夠好,但目前也已經利用keep堅持了85次晨間操,每天在朋友圈打卡。我也會使用體脂稱、小米手環等監測自己的變化曲線。作為一個吃貨,拼命鍛煉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吃美食~所以因為沒有忌口減肥,體重指數基本變化不大,但自我感覺精力好了很多,不像以前早上起來會比較疲憊、沒精神。運動、飲食、睡眠,這些好習慣基本已經嵌進了我的日常生活。下一步將繼續打磨精進。
5.在讀書方面,到現在2017年一共看了10本書,而在100天內只完成了4本書的閱讀,以及思維導圖的制作。這個目標沒有很好完成。
6.聽完了喜馬拉雅100講,并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
7.建立了晨間儀式、睡前儀式。
二、完成好的
1.完成最好的是OF使用。
2.已經培養的好習慣:1.早起不賴床;2.從討厭跑步到愛上晨跑;3.堅持keep鍛煉;4;堅持瑜伽。5:養成讀書后主動輸出的習慣。
三、完成不好的
1.完成最不好的是看書。第一個原因是沒想到總結輸出自己心得,花的時間和心力反而比看書更多。但是,總結輸出后,會覺得看過的書不會忘記,能夠跟自己舊有的知識系統結合起來,更有指導意義。此外,我也會使用樊登讀書會邊聽書邊干活,用來提高單位時間的使用效率。第二個原因是看某些涉及原理類的著作時,kindle的閱讀感還是沒有紙質書好。kindle更適合看更輕松,不再花時間想想的書。
2.第二完成不好的是吃青蛙。在每天的時間控制上,盡管會有意識的讓自己盡量在10:30之前完成全天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也經常早上的時候補晨間日記、補每日規劃的情況。當然,忙的時候就啥都顧不上了。這個原因可能還是跟我的作息時間調整不夠到位有關。以前我都7點20起床,還吃不上早飯,現在早上一般6:30起床,每天能夠輕輕松松吃早飯,感覺這個變化已經很不容易啦!下一步要繼續提前,把晨跑加進來,提早到6:00。所以晚上睡覺時間也必須提前下了~
四、反思
沒想到這個90天可以帶給我這么多變化。最開始看90天攻略的時候提到,不要想著能夠一下子養成很多習慣。但是站在終點看起點,發現我收獲的好習慣真的有很多很多,而且都是主動自發形成的,我并不覺得很困難,反而很享受這個“習慣養成游戲”。在工作方面,利用日程、清單、三只青蛙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節奏;在生活方面能夠把三大基礎習慣嵌入自己的生活;在實現人生夢想方面,我搭建了自己的導航系統,并且能夠用它來平衡工作和生活。也很感謝家人和老公都非常支持我,愿意跟著我一起學習、改變、共同踐行。這些都是我學習時間管理之后發生的奇妙變化。
我是做企業文化和品牌宣傳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踐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也讓我反思,為什么這樣簡單的兩天課程能夠有這樣持續性的力量,讓學員和教練自發踐行,義務維持,義務宣傳,甚至組織畢業典禮……這種民間組織的凝聚力讓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而最最開始,我家田總還一度認為時間管理是另一種形式的傳銷~
所以我做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1.為什么學員能夠持續踐行?
表層原因:因為大家都主動交了學費,也有利用學到的知識改變自己的意愿,所以才能付出實踐。
技術方面:當然第一點是課程內容質量較高,實操性較強。盡管大部分內容是對“搞定”系列的“提純精簡”,但不可否認這個課程還是更加通俗易懂;二是建立了自轉公轉系統,社群化經營。(自轉是指自己踐行時間管理,第一個公轉是小組踐行時間管理;第二個公轉是小組和小組之間相互比較,以班會形式踐行時間管理。所以自轉公轉系統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進來,連成了一張緊密的網格。)三是綜合利用多種網絡手段,如微信、云之家、OF、簡書、日歷、印象筆記等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時空壁壘。
2.為什么葉武濱老師《時間管理》課程能夠快速崛起?
表層原因:喜馬拉雅100講免費課程,擴大了受眾人群,能夠迅速導流到線下課程
技術方面:同上三點,第四點是在時機方面,正好趕上了互聯網內容創業的風口,受關注度高。
在深層次原因方面:
一是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需求。時間管理的適用人群非常廣闊,“人人都需要時間管理”,我去線下課程的時候,也留心到參加課程的學員有還在上學的學生,有帶兩個寶寶的全職媽媽,有私營小企業主,有自由創業者,有像我一樣來自不同單位的員工,基本女性占到了六成左右。(這也印證了之前我看到的一個結論:女性崛起。進入現代社會后,女性更有主動提升的意識,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人們愿意付費學習如何管理時間,管理自我,提升效能,從而節約時間提升競爭力。
二是規模效應大,邊際成本低。音頻形式降低了內容制作難度和成本,借助喜馬拉雅等網絡平臺能夠向成千上萬的用戶傳播。
三是口碑效應和從眾效應。在線上和線下的踐行活動中,課程要求以朋友圈打卡、微信紅包群等形式,對身邊人宣傳自己的踐行過程和結果,這也是為這個課程做了信用背書。
所以,上述的原因綜合疊加,能夠使易效能這樣的輕資本公司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成長,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
下一步,我想易效能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并不在于向海外地區擴張,而是應該繼續運營好“時間管理”這個核心IP,深耕內容。同樣的課程總會講到沒有新意,如何在時間管理這個主IP之下,打造各自的子品牌,比如像現在已有的親子教育、PPT專訓營、CEO專訓營等等精細化的分層內容才是關鍵。而且公司也應該培養不止一位的核心靈魂講師,唯有以公司化的現代運維方式,才能夠實現長久生存。否則,新的內容創業浪潮滾滾而來,從羅胖“時間的朋友”年度演講到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斗移星轉,下一個熱點是什么?怎么積蓄能量?這些可能還是需要未雨綢繆,先做思考。我個人最看好的是親子教育。
五、下一步計劃
學習時間管理的初心,是為了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升效能。我很開心自己有這么一段經歷,從某種意義上,也重塑了我的時間觀念和生活習慣。我準備短暫休息一周后重啟再次出發,光陰不等人。下階段的目標我也要好好考慮下。
時間不能被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感恩遇見,感恩踐行,最后,也以這樣一句話自勉——
自律,給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