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無奈的選擇,卻不是多么愛的人
文/半抹纖塵
鑫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關于他自己的故事。
小伙子戀上一個女生兩年了,那時候我和鑫還是同班同學。通常來說文筆好一些的人,別人就會理所當然的理解為“你寫情書會比較厲害”,很抱歉,鑫恰恰是這樣的一種腦回路。于是每天纏著我開口閉口就是一句,幫我寫情書吧,我寫的不好。
心里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哥還沒給妞寫過情書呢,你就讓我寫!第一次!第一次好嗎!”
顯然,這種攻擊對鑫是無效的。經不過再三糾纏,我還是妥協了。
故事的中間是怎樣發展已經無傷大雅,鑫表白了幾次,女生都十分感動,然后婉拒了。
再后來,有一次他告訴我,“她接受我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還是表示恭喜。
然而事情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過了一陣子,只見他他一臉苦笑的對我說:“她和我在一起,不過只是純粹的想找個不會傷害她而已,我心里憋得慌,你聽過《醫生》嗎?里面說,我是你無奈的選擇,卻不是多么愛的人。我和她,大概就是這樣一種關系了。”
這個故事到最后,自然還是草草收場,沒留下多少轟轟烈烈,見證它的就只有那些泛了黃的情書,以及那些笑著寫卻只能哭著讀出來的情話。
有時候我在想,人是不是真的可以為了戀愛而戀愛,單純的找一個不會傷害自己的人。在我這種浪漫主義者看來這種東西顯然是站不穩的——感情基礎都沒有,談什么進一步發展。
排除現實的“硬件”問題,我們還要考慮感情層面,就像你喜歡去某家湯粉店,也許是因為喜歡他家的牛腩河粉才去的,而不是僅僅因為你餓了,這就是感情。一個人如果想要填飽肚子,那他有無數種選擇,完全沒必要追著一個方向跑,然而多數人不是只填飽肚子就行的,他們還要講究舒服,這就是合適。
我理解的合適,是你既能給我滿足感、舒適感,我也能同樣回饋給你,而我們的接近能夠合二為一變成更強大的存在,讓彼此不斷進步,而絕不是單方面的舒適,委屈了另外的一方。
在感情里,如果一個人因為被傷害而心有余悸,從而選擇了一個原本并不那么喜歡、關系卻也還行的人作為男朋友,我們稱這種現象叫什么?
沒錯,就是所謂的“備胎轉正”,“備胎”其實是一個很憋屈的物種,名次排在理想伴侶和現任伴侶之后,不可否認很多備胎都付出了真感情,但卻顯得很卑微,并且能轉正的備胎還算好的,很多備胎永遠都只能被閑置。
我是你無奈的選擇,卻不是多么愛的人。這算什么事!別說真正現實的問題還沒到來我們就已經在妥協,就單論一個人的幸福都不應該以這個為最終目標。現在不是吃不飽就可以隨便吃吃就好的年代,很多人都在追求所謂的幸福感,還年輕,充滿無限的可能,有什么理由放棄自己愛的人?
如果所有愛與被愛的選擇都必須以有沒有可能受傷為標準,那么這種規規矩矩的愛,是否太過自欺欺人了?
2016.04.17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