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第一次讀家教女王尹建莉的書便是她的口碑之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簡稱《好媽媽1》)。我一邊讀一邊做筆記,以“問題+答案”的模式整理出了近萬字的讀書筆記,感覺收獲頗豐。這次尹老師的新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簡稱《好媽媽2》)一出來,我自然是第一時間拜讀了。
一打開《好媽媽2》我就忍不住笑了,為何?因為這本書的編寫體例剛好是以“問題+答案”的模式組織的。作者從幾十萬封讀者來信中,精選出一百個左右個典型家庭教育問題,內容涵蓋兒童的行為習慣、學習玩耍、人際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家庭關系、心理成長等方方面面,問題導向之明確,完全可以直接作為育兒工具書進行查疑解惑。
比如,在讀《好媽媽2》之前,我正面臨著兩個育兒方面的困惑。
一個困惑是小家伙(一歲半)最近突然愛上咬指甲了,原本一周要剪一次的指甲,全部被她自己解決掉了,想想都覺得不衛生,可是怎么說也沒辦法讓她改過來。頭疼。
第二個困惑是小家伙吃飯的問題,她非要一邊吃飯一邊開視頻聽音樂才行,否則屁股都不肯挨座的。想想這樣吃飯速度又慢,還可能傷眼睛,就一直想幫她戒掉這個“壞習慣”,但每次都在她的大聲抗議下偃旗息鼓。迷茫。
沒想到在讀《好媽媽2》的過程中,我居然讀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
孩子為什么會咬指甲呢?作者認為,孩子咬指甲只是一個“果”,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因”,因為她內心有壓力,才會通過咬指甲的方式釋放壓力。一個一歲半的小家伙也會有壓力?剛開始我是不相信的,不過在作者的引導下我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大致找到了癥結所在。
因為小家伙一歲半了,說話還只會說疊詞,吃飯也還要喂,看到陌生人有點膽怯,跟她的小表哥相比要差遠了。小表哥家是開飯店的,每天人來人往很熱鬧,小表哥也成天在人堆里混,一歲半的時候就能說好多話了,吃飯也能自己吃,客人來了還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招呼客人坐下。我們就會經常拿小表哥來跟小家伙比:“哥哥都會數十個數啦!”“哥哥自己吃飯呢!”……想必是這樣的嘮叨讓小家伙有壓力了吧,雖然她說不出來,但是她心里明白得很呀。書中最后給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不作任何干預,完全不介意,完全忘掉它。這樣看來,咬指甲根本就不是什么事了。
還有,孩子一邊吃飯一邊聽歌看視頻怎么辦?作者的回答相當干脆:挺好的,這兩件事基本不沖突。圓圓小時候還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呢。在《好媽媽1》中,作者確實提到過允許圓圓一邊追劇一邊寫作業,媽媽的鼓勵、放任非但沒有讓圓圓影響學習,反而讓她找到了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追劇學習兩不誤。對于“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之類的問題,作者也完全不當成一回事,因為她認為吃喝拉撒睡都不用“精細化管理”。所以,小家伙的吃飯習慣也不能說是“壞習慣”了。只要她喜歡,就繼續吧!
由此可見,書的封面上所寫的“可能是有史以來實操性最強的家教書”并非夸大其詞,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能從書中找到對應的答案。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育兒問題千千萬,即便書中已經精選出了近百個經典問題,也無法涵蓋所有的情況,更何況具體到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問題,肯定在細節上有千差萬別,如果只是生硬地套用書中的具體做法,難免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窘境。
因此,在看《好媽媽2》的時候,我不再以“問題+答案”的方式整理讀書筆記(因為本書的體例已經是以“問題+答案”的模式組織的,可以直接作為讀書筆記翻閱),而是更為深入地通過書中的問答去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育兒理念,畢竟正確的育兒理念才是解開各種育兒難題的金鑰匙。
(一)第一把鑰匙:愛——很多很多的愛,無條件的愛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似乎無需強調也都在自發行動。但事實上,很多父母的愛是有深淺的,是附條件的,孩子聽話才愛,孩子成績好才愛,孩子懂禮貌才愛,孩子有回報才愛……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基本的表達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選擇,發展他的個人意志。愛孩子,就要允許孩子淘氣,允許孩子“膽小”,允許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愛和尊重是最大的禮貌,你送給孩子這樣一份禮貌,孩子學到的也是真禮貌”。
愛的反面是溺愛,是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的管制、包辦和批評,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性,缺乏對孩子的寬容和信任。
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提高愛的質量,你只管去愛孩子,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
(二)第二把鑰匙:自由——不管才是真正的管
現在的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是對孩子管得太少,而是管得太多,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求學、擇業、成家,事無巨細都要過問,生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睡不穩,學習落后、工作出錯、遇人不淑,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讓孩子覺得受約束,很煩人,自己也是費力不討好。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要“劃清與孩子的界限”,要大膽放手。具體的原則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檢驗放手效果的標準,就是看孩子是否更自覺,父母更輕松。
因此,做有智慧的父母,學會放手,孩子自覺,父母自在,何樂不為!
(三)第三把鑰匙:領悟宇宙的法則,育兒也是育己
讀完《好媽媽2》,印象中頻頻出現的字眼有“吸引力法則”“能量”“因果律”,之所以對這些詞有所敏感,是因為曾經一段時間我也讀了一些關于吸引力法則的書,并且因為相信并運用吸引力法則,而順利地達成了一些目標。這次在《好媽媽2》中重遇吸引力法則,感到莫名地欣喜。
什么是吸引力法則?簡單地說,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宇宙法則有其內在的精美秩序,人類的各種情感都是生命的能量,會吸引和聚攏很多相關的事件和結局,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也是“同頻共振,同質相吸”這個宇宙規律。
將吸引力法則運用到育兒領域,就是要父母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愛與自由,要充分地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純真善良必會吸引同頻共振的人圍繞身旁,相信孩子的自覺上進必然會走向成功。
同時,孩子是天使,他們的降生就是為了讓父母學習什么才是“真正的愛”,讓父母在這種極為親密的關系中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提高自己。育兒就是育己,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真正愛上自己,繼而愛上孩子,愛上所有人。
作者在書中提到:“多看書,多和智慧的人接觸,多和正能量的人交流,多去誠實面對自己,多思考,這是通往智慧和正能量的捷徑”,顯然,這也是成功育兒的“終極錦囊”,掌握好了,育兒將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