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驚魂:亂葬崗的幽冥花轎

山風裹著腐葉掠過脖頸時,阿山猛地打了個寒顫。肩上的柴捆壓得他脊梁生疼,月光卻像被無形的手揉碎了,在布滿青苔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駁暗影。遠處山坳傳來烏鴉的怪叫,三長兩短的啼聲驚飛了樹梢夜梟,撲棱棱的振翅聲驚得他后頸汗毛倒豎。

“莫怕莫怕,過了亂葬崗就是王家村。” 阿山攥緊砍柴刀,刀刃在月光下泛著冷光。他刻意將腳步踩得重重的,枯葉在腳下發出細碎的脆響,卻蓋不住身后若有若無的沙沙聲。轉過第三個山彎時,他瞥見道旁歪脖子老槐樹上垂著半截紅綢,褪色的綢緞在夜風中輕輕搖晃,像極了送葬隊伍里的招魂幡。

“阿山哥!” 突然響起的女聲驚得他幾乎跌倒?;仡^望去,山道上不知何時站著個穿粗布衣裳的年輕媳婦,懷中抱著個襁褓,臉色卻比懷中的襁褓還要蒼白?!敖鑶柸リ惣覝显趺醋撸俊?媳婦聲音沙啞,懷中的襁褓竟沒有一絲動靜。

阿山的后背瞬間滲出冷汗,陳家溝早在三年前就因山洪毀了,全村人無一生還。他強裝鎮定,指了指反方向:“順著官道走,過了石橋就到?!?那媳婦卻突然笑了,嘴角咧到耳根,露出森白的牙齒:“阿山哥忘了?我是杏花啊,你成親那日還喝過我的喜酒......”

話音未落,懷中襁褓突然裂開血盆大口,露出密密麻麻的尖牙。阿山肝膽俱裂,揮起砍柴刀就砍,刀刃卻穿過虛影劈在老槐樹上。再回頭時,山道上空無一人,唯有那半截紅綢在風中翻飛,像是在嘲笑他的狼狽。

冷汗浸透了衣衫,阿山不敢再耽擱,跌跌撞撞往前跑。轉過山坳的剎那,他猛地剎住腳步 —— 前方空地上,一頂猩紅的紙扎花轎靜靜立著。轎簾繡著金線牡丹,卻在無風自動,隱約傳出女子的啜泣聲。轎前兩盞白燈籠上,“奠” 字被月光照得慘白,滴滴答答往下淌著黑水。

“是哪家大戶發喪?” 阿山喉嚨發緊。這亂葬崗白天都陰森森的,更別說深夜停著口花轎。他想繞路,卻發現四周不知何時起了白霧,將來路和去路盡數吞沒。正當他進退兩難時,轎簾突然無風自開,一抹猩紅裙擺掃過轎沿,露出一雙繡著金線鴛鴦的三寸金蓮。

好奇心終究戰勝了恐懼。阿山握緊砍柴刀,一步步靠近花轎。就在他伸手要掀開轎簾的瞬間,一陣陰風吹過,燭火驟然熄滅。黑暗中,一只冰涼的手突然扣住他的手腕,青灰色的指甲深深掐進肉里。他低頭,對上一雙沒有眼白的漆黑瞳孔 —— 轎中新娘穿著鳳冠霞帔,臉卻腫得發紫,嘴角還掛著未干的血沫。

“救命!” 阿山慘叫著甩開那只手,轉身就跑。身后傳來刺耳的綢緞撕裂聲,伴隨著新娘凄厲的笑聲:“帶我回家...... 帶我回家......” 他不敢回頭,只覺得后背發涼,仿佛有團黑影正貼著他的脊梁追逐。腳下一滑,整個人跌進路邊的枯井。

井壁布滿青苔,腥臭的死水漫過膝蓋。阿山摸索著想要爬出去,手指卻觸到凹凸不平的刻痕。掏出火折子點亮,借著微弱的火光,他看見井壁密密麻麻刻滿符咒,有些地方還滲著暗紅血跡。頭頂傳來重物墜地的悶響,緊接著是指甲抓撓井壁的聲音,新娘的笑聲在井口回蕩:“找到你了......”

不知過了多久,抓撓聲漸漸消失。阿山渾身濕透,凍得牙齒打顫,卻不敢貿然爬出枯井。直到東方泛起魚肚白,他才手腳并用爬了出來。紙扎花轎早已不見蹤影,唯有井邊散落著幾片猩紅綢緞,在晨風中輕輕飄動。

回到王家村時,村里正熱鬧非凡。阿山拽住迎面走來的王老漢:“叔,亂葬崗那口枯井......” 話沒說完,王老漢突然變了臉色,慌忙捂住他的嘴:“莫提!莫提!” 拉著他躲進巷子里,左右張望確定無人后,才壓低聲音說:“你莫不是撞見那東西了?”

原來二十年前,陳家溝有位姓柳的姑娘,與王家村的書生私定終身。誰知柳家收了李家的聘禮,硬要將女兒嫁給李家的傻兒子。成親那日,柳姑娘穿著嫁衣投了村口的枯井。出殯時,送葬隊伍走到亂葬崗,抬棺的人突然七竅流血暴斃,柳姑娘的棺材也不翼而飛。自那以后,每逢月圓之夜,亂葬崗就會傳出新娘的哭聲,見過那頂紙扎花轎的人,都沒活過三日。

“那井壁的符咒......” 阿山顫抖著問。王老漢面色凝重:“是當年道士留下的封印,聽說要集齊柳姑娘的嫁衣、鳳冠和繡鞋,才能徹底鎮住她的怨氣。” 正說著,遠處傳來喧嘩聲,幾個村民慌慌張張跑來:“不好了!李寡婦家的繡鞋不見了!”

阿山心里咯噔一下,想起昨夜新娘腳上那雙繡著金線鴛鴦的三寸金蓮。他拔腿就往李寡婦家跑,卻見李寡婦癱坐在地上,指著墻上的血字瑟瑟發抖 ——“還我嫁衣” 四個大字觸目驚心,血跡還未干透。

當夜,王家村陷入一片死寂。阿山躲在屋里,將門窗封得嚴嚴實實,卻擋不住那熟悉的啜泣聲。月光透過窗縫照進來,他看見窗紙上漸漸浮現出一個人影,鳳冠霞帔,三寸金蓮輕輕晃動。“我的嫁衣......” 新娘的聲音就在耳邊,帶著刺骨的寒意。

阿山猛地推開窗戶,抄起砍柴刀沖了出去。村口的老槐樹下,那頂猩紅花轎再次出現。轎簾緩緩掀開,新娘伸出青灰色的手,指甲上還掛著李寡婦家的繡鞋:“還差鳳冠......” 阿山握緊刀,突然想起王老漢說過,柳姑娘的鳳冠就埋在亂葬崗的枯井里。

“你想要鳳冠?跟我來!” 阿山轉身朝亂葬崗跑去。新娘發出一聲尖叫,化作黑影緊追不舍。當他跑到枯井邊時,天已大亮。井口的符咒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阿山深吸一口氣,縱身跳下。在井底摸索許久,終于摸到個硬物 —— 正是那頂鑲滿珍珠的鳳冠。

剛爬出枯井,黑影就撲了過來。阿山舉起鳳冠,陽光照在珍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黑影發出凄厲的慘叫,在空中扭曲變形。阿山趁機將鳳冠、繡鞋和懷中的嫁衣一起扔進井里,井壁的符咒突然大放光芒,將黑影吸了進去。

一聲巨響過后,枯井徹底坍塌,揚起漫天塵土。待塵埃落定,亂葬崗恢復了平靜,仿佛什么都沒發生過。阿山回到村里,發現村民們都站在村口,臉上帶著劫后余生的笑容。王老漢拍著他的肩膀:“多虧你啊,二十年了,柳姑娘終于能安息了。”

從那以后,亂葬崗再也沒傳出過哭聲。只是每逢月圓之夜,還有人說能看見一對影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 一個穿著書生袍,一個穿著鳳冠霞帔,像極了二十年前那對苦命鴛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431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37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555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00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29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7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76評論 3 448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39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86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1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4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29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20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3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67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6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04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