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成為我第一次以一個專題的方式去叩響記憶之門。
關于追星,記憶中殘留的是港臺明星的海報,大張的貼在床頭,小張的夾在本子里,還有一種超小的,背面有膠,貼得文具盒、書上、課桌上到處都是。奢侈點的還特意買一本漂亮的筆記本,專門貼明星照片。不過本子里面未必是一個明星,而是很多。連過年送的賀卡也以明星照片居多。
大概那個年代資源少,反正沒人搜集那些明星的身高體重興趣愛好什么的,一下課大家討論的只是他們飾演的電視劇中的人物。我們會說郭靖如何,但沒人會談論黃日華。現在想來,我們當年追的不是明星,而是劇中那些英雄。
少年時代,我們追的不是星,我們追的是英雄情懷,那些寄托在明星演繹的英雄身上的情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不斷長大,思想不斷成熟。我們開始追詩人、追作家,用他們的書替換下了當年的海報,用故作深沉的外衣遮住我們原本青澀的心靈。
我們依然會買精致的本子,把自以為令我們感動的詩句,連同我們懵懂的心事記在了上面。下課后,甚至課堂上,總有人奮力謄寫著,仿佛我們是如何熱愛著那些作者。
其實,我們是覺得抄下哪句,就能實現哪句所描繪的心情,就能離我們的夢想更近一步。
年少時,我們追的不是星,我們追的是夢想,一半透在詩里,一半纏在書里。
更大的時候,我們想的倒是更少了,唯一的一點空閑,被流行歌曲霸占了。那時,我們開始追歌星。
海報再次回歸,又貼滿了床頭。但書上和課桌上,我們是不會再貼了。精致的本子依然存在,不貼照片,不寫詩句,而是改抄歌詞了。
不知有多少節晚自習,我們呆呆地看著黑板,腦海里回蕩著熟悉的旋律,心中哼唱莫名的憂傷。
那時,隨身聽里其實住著的是歌星。我們不管哪個歌星出了什么專輯,我們只聽愛聽的歌。
那時,我們追的不是星,是歌里的迷茫。愛情的迷茫,未來的迷茫。
若干年后,我們才知道,原來,誰的青春不迷茫?
后來我們長大了,似乎不追星了。
我們加入了各行各業,我們認真過生活。工作上,我們向行業標桿看齊,討論標桿的思路、流程,查找自身的差距,努力把工作干到盡善;生活中,我們追尋著美好,這美好,可能是其他夫妻的幸福,可能是別人的心態,也可能是電視劇里的人生,努力把生活過到盡美。
這時,我們以為的不追星,其實是真追星。只是這些明星,變成了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你和他。
我們用行動告訴自己,向更加優秀更加美好看齊,使自己變得更加有意義,才是真正的追星。
這么多年,我們追過的星,猶如一顆顆劃過我們生命長空的流星,雖然短暫,卻照亮了整個星空。那些恣意的燦爛,在我們回頭眺望時,竟比當年還要炫目。
我不知下一顆劃過我生命的流星是誰,但我知道,我生命里的流星雨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