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安農的校園中,滿眼的綠色和陽光,夏日的氣息彌漫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洋溢在每一個年輕的臉龐上。
就這樣站著,時間仿佛凝固了般,想起一年前自己曾站在母校那條小徑上去,無數次地幻想過一年后會在那一片天空下,想起那個如火如荼的夏天,想起了每天早晨舉起右手宣誓時的信誓旦旦,想起每天無數次在那幅巨大標語下的穿梭,想起了……
時過境遷,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已隨著高考的結束而遠去,不管我是否愿意,他終離我而去。我曾幻想過無數次的象牙塔就在眼前,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呼吸。我告訴自己,這是屬于你的一個全新的世界,你人生的四年將在這里度過。
對于大學,最早的認知是在讀了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只記得她寫自己十三歲時因為外語成績優異而被錄至北大,從此人生有了新的軌跡。她寫到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自己穿著藍色的羽絨服在未名湖畔時的忽隱忽現,那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從此,這副畫面就根植在我的腦海中,我一直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會想那樣在一個有花有草、有樹有湖的大學中看庭前花開花落,窗外云卷云舒。
也許來安農對我來講已是最好的選擇。很早就固執地認為自己骨子里是個不屬于北方的北方人,最終不顧家人反對,一個人來到夢寐以求的南方,也許在將來依舊會在北方生活,但對于我的人生來講,在南方度過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大學生活已足矣。在這所大學中,古樸的建筑依然聳立,依稀可以看見主人當年的清風傲骨;在這所大學中,蒼松古木傲立于天地之間,遙指天穹;在這所大學中,讀著喜歡的專業,已讓我萬分感恩。學校里的花草樹木、幽林佳境,讓我隊四年的大學生活充滿想象與憧憬。
還記得在《畢業時刻》中,有這么一段臺詞,大學是最能改變人的地方,人與人縮短距離在于大學,人與人拉開距離也在與大學。是的,大學是成長的加速器,但在某種程度上講,它也是一個人讓人走向墮落的地方。大學里毫無節制的慵懶生活,讓一部分人的身體垮了、球技臭了、學業爛了……但大學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各種能力的提高與人格魅力的塑造,要成為前者還是后者,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做。
來安農已經半年了,對于大學的好奇心早已消失,迎接我的是現實的挑戰。不怎么喜歡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卻要嘗試著尋找共同的話題,因為要提高表達能力;在沒人督促的日子里,要抵制誘惑狠下心去學習,因為要有知識儲備;有些時候心中的怒火只能被一次次強壓在內心化解,因為要顧及他人感受,沒有人像哥們一樣包容你的肆意妄為。因為閱讀和寫作落下一大截,為此加入兩個編輯部 ,只因為自己愛好文字,想要得到提高……雖然做的還不夠好,但是每天能聽到自己內心拔節的聲音,這一給予我前進的動力,讓我堅信會走的更遠。
大學從來就不是混的,這是我對大學的理解。大學里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不只是學業知識,還有其它的能力。同時也明白了,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學習,不管學習什么,哪怕是一項技能、一句話、一道菜……
心若在,夢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