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動物,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任何關系,只要變得親近了,沖突便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人間最親的關系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沖突更是無法避免。因為人們的個性和需要都不會完全一樣。
正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你的牙齒不會咬到你的耳朵!牙齒只會咬到嘴唇。越是親近的人,越可能產生沖突,造成彼此傷害。
就像寇乃馨在超級演說家《遇見更好的自己》(視頻:http://dwz.cn/5ghA5j)演說里講到的“我這輩子最愛兩個男人,一個男人是我爸爸,另一個男人是我老公。可是我這輩子說過最狠毒的話,也都用來對付這兩個男人的?!?/p>
有關系就會有傷害,但是怎么樣減少傷害,增進關系呢?從【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 A Language of Life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英文PDF版下載:http://dwz.cn/5gnTZH ; 密碼:ikqd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研討會視頻(時長3小時)下載地址:http://dwz.cn/5gpwV2 ;密碼:2zck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范圍內的沖突和爭端。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北┝Σ⒉恢挥兄w暴力。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頗具隱蔽性的語言暴力屢見不鮮,被我們隨意使用,“比如指責、挖苦、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令人痛苦。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包括四個要素:
1).描述而非評價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而人們恰恰最喜歡給他人‘貼標簽’,總是愿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他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視為不道德的、邪惡的。
正如瞎子摸象,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對,但我們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有限的,我們所能夠看的事情其實相當有限,當我覺得這個事情對,并不代表對方看到的事情就不對。世界上的變數太多。也許我看到事千真萬確,但請記住我還有錯的可能性。
2).表達感受而非想法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時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由于社會文化不鼓勵表達感受,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時如此,如:“男孩子要堅強,摔倒了不能哭,不說疼。”在這樣被周圍人否定感受的成長環境中,他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表達,當他長大成年后,完全成為不會表達感受,甚至拒絕感受狀態的一類人了。
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3).表達需求
感受根源與我們自身的需求,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①.責備自己;②.指責他人;③.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④.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4).請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時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我們避免使用抽象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時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時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一般會辯解、逃避、退縮或反擊。溝通中一些不當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導致誤解,從而蒙蔽了彼此之間的愛。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回應,在溝通的過程中,通過專注于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一心致力于滿足彼此生命的需要,可以減少辯解、逃避、退縮、反擊等造成隔閡,而培育彼此的尊重與愛。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非暴力語言。
能夠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懂得怎么不卑不亢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有辦法仔細的傾聽,讓別人也能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受。想辦法做到雙贏。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眱A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