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計劃1:二次元歌手及其身后的粉絲團隊
我所界定的“二次元歌手”,是指在YY語音等軟件的頻道上唱古風、二次元的歌(而非流行歌),在B站、5SING等平臺發布自己的原創或翻唱的音樂作品的歌手,這些歌手中男性比例較大。隨著B站的發展壯大,這些歌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他們中有的是“全職歌手”,靠聽眾點歌和聽眾送的禮物獲得提成而生存,在這一點上,他們和目前的直播主播無異。他們中粉絲多的歌手可以跨過“次元壁”,接到線下演出的邀請,獲得不菲的商業收入。而他們的聽眾平均年齡也偏小,大多是沉迷于腐文化和日本動畫的中學生,其中女生又占了絕大部分。
大部分二次元歌手身后都有一支由粉絲自發組織起來的管理團隊,他們沒有任何報酬,完全依靠內部管理機制自發地為這些歌手的音樂做MV,做后期,做海報,做宣傳。這種管理(經紀)團隊與歌手之間的無償的關系穩定嗎,這些二次元歌手出于什么目的在網絡上唱歌,他們如何處理自己和粉絲及管理團隊的關系,除了喜愛外還有什么動機讓粉絲無償為歌手奉獻嗎,這個圈子與主流音樂圈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些唱功甚至不如普通人的歌手會受到大量粉絲追捧。這些都是我想去探索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選題。
因為粉絲的低齡化,這個問題還和當代孩子尤其是2000后出生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和接受的文化影響息息相關。
選題計劃2:偶像經濟學
我自己也是一個飯偶像的人,買過碟也給總選舉投過票。這次我想深入飯圈,以一個所謂“飯”的角度來分析偶像經濟的原因。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飯”,對偶像運營的殘酷機制和其吸血實質十分清楚,有些女飯的長相比偶像成員更加漂亮,還存在一些“CP”飯,還有一些偶像被曝出與男性交往的丑聞后,仍能夠保持高人氣,這些都使得他們為偶像掏錢的心理原因和背后動機絕不僅僅是單一的“養成”。
選題計劃3:二流學校的哲學系學生都去哪里了
根據統計,哲學專業是國內畢業人數最少的十個專業之一。比例偶爾幾年連0.1%都不到。另一方面,在社會各行各界的焦點人物中卻能經常看到一流大學(以國內高校排名為準)哲學畢業生的身影。而在社會科學并不處于強勢的工科學校,從學校的教育水平和培養方案,到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質都不能與一流學校相提并論(就我自己就讀于工科學校哲學專業的體驗而言)。我試圖從這些哲學生對哲學的態度,對未來的打算中想知道哲學在當代只能是頂尖學生和頂尖大學的專屬領域嗎,在教育水平的大學對綜合素質并不相對那么高的學生開展哲學教育能否實現培養目標,哲學的處境在當代大學中的到底是怎么樣的。我還希望能通過對哲學畢業生的現狀的調查,探尋學習這么學科可能會獲得的能力,以及哲學在他們心中是否具有必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