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陣地,如何讓教師輕松地駕馭課堂,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大多數的課堂都陷入了機械、枯燥、刻板之中,而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優質課(公開課)則是反復演練,現聲效果被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這樣的課與日常課堂關系不大。該如何走下去,每位教育者都在思考著、摸索著前行。
當我拿起《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的心里亮起了一盞燈,它給了我們一個有效教學的框架,這個框架中決定了課堂中教師教什么和怎樣教,以及學生如何獨立學習,學習的方向等。教什么與學到什么,怎樣教與怎么學,這“教學”中的兩個核心元素“教”和“學”,在理解中首先分開,然后在實踐中再度整合。新教師可以把它作為“地圖”來引導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學途徑;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把它作為“支架”,以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為“工具”,努力改善教學。但要使用好這個框架,要求教師有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要求教師能更好地解讀文本來確定自己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來確定學生預習和獨立學習的方向和內容。設計的問題更能夠吸引住學生,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尋求問題的答案。
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教學程式,都需要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讓我們在不斷讀書學習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