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會說話
大家應該對“內在受傷的小孩”這個詞應該不再陌生了。事實上,這個小孩是會說話的。
比如,一個60后的人,是家里的老大,在奉行老大文化的家庭里長大。弟弟欺負了他,家長總說:“他小,你讓著他點兒。”
好吃的要先讓著小的吃,活兒卻干得最多。大事小情,即便弟弟妹妹無理取鬧,也要讓著弟弟妹妹。但話說回來,即便這個孩子排行老大,但他也是個孩子,他也需要愛。長此以往,他內心肯定會有一個特別強烈的聲音——“憑什么”。
“憑什么我就得讓著小的?”“憑什么我做得最多?”“憑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對?”……然而,在家長制的家庭里,老大自己都不曾覺察,這些話自己從沒對父母說過。
但是,這些委屈的聲音卻始終藏在他的心底。長大了,跟朋友們在一起,他稍微感覺到被忽視,就會問:“憑什么你們總忽視我?”工作中,如果老板的對待他稍感不公,他就會說:“憑什么我的付出你看不到,憑什么你總偏心別的同事?”
大家注意一下,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經常說“憑什么……”八成是小時候在家庭里受到過太多不公平的對待。內在的受傷小孩,始終渴望被關注到。
父母對孩子好,不情愿
“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大家熟悉的話語。的確,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為什么孩子有主見的時候,家長會那么憤怒?
因為每每這時候也正是這樣的家長被“內在受傷的小孩”主導的時候。
有一次?,有個家長說:“我小時候根本不敢跟父母頂嘴,否則回應我的肯定是拳打腳踢。現在的孩子倒好,句句跟你對著來,還要講什么尊重!這到底是怎么了?我對他已經比小時候父母對我好多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沒像你爺爺奶奶對我一樣動手打你,你就知足吧,還讓我尊重你?”
家長處于父母狀態的時候,都希望好好地愛孩子。但是一旦父母的心理能量不足,就會被受傷的小孩主導,此時的他也是個未被滿足的孩子。于是,他的付出里,就會透著各種不情愿,或者對孩子有所求。
不知道如何愛,因為不曾被愛
很多虐童案件的背后,虐待兒童的主人公的童年時期本身就有被虐待的經歷。這也是無形之中的代際傳承。這樣的父母也想給孩子愛,但他不知道如何愛孩子,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在虐待中長大的。一個人兒時受到過怎樣的對待,就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
還有些孤兒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吃過很多苦,發誓將來一定會對孩子好,不讓孩子受苦。但事實是,或許物質層面他們滿足了孩子,但是在心理層面上他們能給孩子的其實遠遠不夠。
打個比方,比如一個人6歲的時候成了孤兒,6歲以前的他是在愛中長大的。即便那些記憶已經不清晰,但是父母對他的愛已經融入他的潛意識,他自己的孩子6歲以前,他能很好地去愛。而他的孩子再大一點兒,他的愛也許就不盡如人意了。因為6歲以后的他,靠的是自己的獨立,寄養在別人家里,處處察言觀色,沒有撒嬌的機會……6歲以后的他,對待自己就像成人——嚴格要求自己。
一個人做了父母,不經覺察地對待孩子的方式是耳濡目染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孤兒做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因為沒有了父母,他們是自己給自己做父母。因此,他怎么苛刻自己,就會怎么苛刻孩子。聽上去不可信?但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華生的故事
我們看一下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的故事。他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的案例。他曾說過:“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我可以把他訓練成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曾經一度在美國瘋傳的哭聲免疫法(孩子哭了不抱),以及很多所謂的讓家長省心的育兒方法,都源于行為主義,近年來也誤導了許多中國家長。
華生為何如此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相反卻完全忽視人生而為人的內在動力,以及天性中的差異和創造力呢?華生本人的教育成果又如何呢?
華生的大兒子雷納曾多次自殺,后在30多歲時自殺身亡;女兒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經多次試圖自殺;華生的孫女多次企圖自殺;孫子一直流浪在外;外孫女也是酒精成癮者,并多次考慮自殺。
這一切悲劇的種子源于華生的童年。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學生時代受盡同學欺辱,并因暴力行為兩次被捕入獄。
正是因為童年對愛的渴望,又深感愛的匱乏,讓他傾盡全力保護自己以不再因愛受傷,所以他努力營造一個沒有情感的世界,他那程序化的行為主義因此應運而生。
父母不成長,孩子的病好不了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被送到了醫院。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卻發現:“其實是這些孩子的父母病了,孩子只不過是在替父母生病,或者他們是想用生病的方式擺脫父母的控制。”
作為父母,如果他們內在受傷的小孩沒療愈,就會事無巨細地管制孩子。因此,他們的行為名義上是愛,實際上是一種控制。
在父母的軟控制下,有些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懂得反思的父母,會配合心理咨詢師,療愈自己,孩子的“病”可以不治而愈。
但是,有些父母,只把孩子推向咨詢師,希望咨詢師把孩子治好。這樣的孩子很難好,甚至常常拒絕治療。
一個被父母送來接受心理咨詢的孩子曾這樣對我說:
“我知道在你這里,你尊重我,我可以自己做主,但是回到家,我媽還是會處處控制我。”從此他再也未到過我的工作室。
一旦孩子發現,生了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父母的控制,或者可以以生病的名義反控制自己的父母,他們就會習慣“生病”。
培養孩子,從成長自己開始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如何愛才能讓孩子接受。需要我們去學習,人生來就像一張白紙,如何去描繪 描繪何種色彩,如何才能精彩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學習成長,才能跟上孩的成長腳步。每一位父母都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只有不斷成長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