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部作品能讓人著魔,《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可以傲然獨尊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佳作(先讓我頂禮膜拜一下,以表仰慕之情)。本書貴在探討一個有機的、無定形的、陌生的、曖昧的和未曾臻達的世界和觀念。讀書的妙處在于:入世可以為我所用,懂得一些生存哲學和技巧,出世可以為它所用,找到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
無論是小說還是改編的電視劇《天道》,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很鮮明,而且你很容易就在身邊的人身上找到他們的影子。故事又由三條線索串聯(lián)起來,跌宕起伏,三條線貌似相互獨立卻又彼此推動。從技術上來說,是一部很優(yōu)秀的大眾文學。
正如故事的主人公丁元英,“人從根本上要面對兩個問題:一、生存,得活下來。二、是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
他深刻參悟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人性;他是個不動聲色的生活旁觀者,亦是義無返顧對愛至情至圣的人。“天下之論道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道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
他有著超度常人的思維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感知之中;
他為人處世與眾不同,不按常規(guī)出牌,個性極不入世,常令人難以理喻。
“他永遠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
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覺得低俗、自卑”。
他是掌握并遵循規(guī)律的人,一個得道之人,一個隨性重情之人;舉重若輕,在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人。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他的思維和行為,在崇尚金錢與權利的社會里,
謂是鳳毛麟角,標新立異;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徹。
“大愛不愛”一般人做不到,做到的人不一般。
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因而也極少有人能夠和他站在一個高度、一個層面來對話;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越是頭腦簡單的人越需要點綴和填充,而頭腦復雜的人,則對簡潔有著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極具偏見的人”。正應有“偏見”,他才會深刻反思一個人在主流文化中應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規(guī)律的重要。
他以對天道的認識和思辯,以對文化屬性的抽身反思,獲得了縝密的大智慧。
“神就是道,道就是規(guī)律。規(guī)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他在精神方面的超現(xiàn)實,某種程度也決定著在生活中與眾的格格不入;
他的自我修煉頗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狀,便也應了芮小丹那句話:“剃了頭發(fā)就可以當和尚”。
上述部分是書里的內(nèi)容,充滿著思辨和哲學意識,但如何做到像主人公一樣:既能扒拉銅板,又能扒拉靈魂,想必是很多讀書人的終極追求吧。
1.在社會這個大圈子中,通常人要走的路有兩種:第一,為它所用;第二:為我所用。
第一種“為它所用”有個基本的東西,你要有用處。也就是說你要有長處或者利益。
比如你要去打工,或者你有手藝,可以出售手藝和技巧;而如果你確實一無所有,那就只有賣命了。賣命也是一種用處--特別的用處。而“它”呢,則包含很多東西。有人,有體制,有文化,有道德,甚至是東西(比如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為錢所用,而不是錢為我用)。
第二種是為我所用。比如我開公司了,要雇人,這就是為我所用。別人為你所用,物也為你所用。通常這不是一個人層次或境界上的提高,而是社會階層的提高---你上升了社會階層。其實是沒有必要回避這個問題的。階層是永遠都存在的,而且是永遠也消滅不了的。就算人類都滅亡了,只要宇宙存在,它就存在。只有高低,才會進取---這是動力。
當然”為我所用“更可以是一個人素質(zhì)和境界的提高,這是必經(jīng)之路,看你怎么選。無論哪兩種,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路。
2.在人類社會存在的若干年當中,早就形成了其特殊的規(guī)律。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兩種東西,而這兩種東西都成了精怪。一是名利;二是宗教。
而名利這個東西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聯(lián)系兩個世界的紐帶--我的世界和它是世界。它是人類肉體的需要。而另一樣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宗教則是人類心靈的需要,前者推動發(fā)展或者運動,后者樹立基本規(guī)則。就像一盤棋,輸贏是動力,規(guī)則是根本。
肉體需要衣服遮蓋,而精神的衣服就是信仰。沒有信仰就像你赤裸裸的肉體。
在為我所用的世界里,所有的物和人都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很龐大的世界或空間。
比如美國,只能為美國所用,甚至不能為它國所用。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那么就要打擊或者消滅它。這是大國的運行規(guī)律,叢林法則。而對于社會而言,所有的人的運行基于利益的推動。于是所用的人和物都要隨著為它所用而運行著,個人隨著企業(yè),團體,機構運行,而后者隨著國家運行。而國家說到底還是隨著人運行。這是一條鏈,利益是推力,為它所用是根本。
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清,分不清。是因為我們的這條鏈條太長了,太大了。而你的眼光不可能有那么遠,考慮的也永遠不可能有那么多。為它所用,至于自己的屬性,特質(zhì),層次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你只是這個世界的很小很小的一員-無足輕重。
當某個時候,你聽到的,看到的,經(jīng)歷到的引起了你的共鳴那是因為你作為個體的獨特的世界里聽到了回聲,看到了回影。就像一顆石子投進了水里激起了浪花,很美很美。但很快就消失不見。這個世界太大,個體越來越無足輕重。你活著只是為它所用,而不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啦。開放的世界必然帶來個體或著種族文化,道德的迅速喪失。而留下來的必然是強者的文化和法律。就像在機構企業(yè)活著,只有企業(yè)文化(其實也就是企業(yè)主的文化),你可以不存在文化或者個性。
3.在“為我所用”中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崩潰。小的聚成大的,然后大的又分裂成小的,周而復始。
因為在“為我所用”中。“我”作為一個主體其必然的內(nèi)含就是我,而外延則是“我的”,再大一點的外延則是我的人,我的錢,我的圈子以及我的世界。所以在“以人為本”的世界里人就是以“我”為本,其本質(zhì)是放棄作為一種運行規(guī)律或著一種游戲的制度或法則為第一要素。而無論什么時候制度和法則是人存在的根本,其意義大于“人”本身。故而,凡事一旦涉及到自身就只有一種結局:只有立場,沒有客觀。
故而,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不自覺的形成了意識上的信仰---以“我的”一切的利益基礎。無論什么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我的”,而不是整個社會道德、文明、制度、規(guī)則。
而隨著為我所用的人和物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多到你的意識,能力都不足以掌握的時候,就是結束或者破裂的開始。
4.為它所用是生存,是個體存活的基本,為我所用也是生存,是團體存活的基本。但不同的是前者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后者創(chuàng)造了國家。因為個人最終可以成為神,而團體最大必然成為國。
對于個人而言,“我的”第一信仰屬性的放下或者放棄不僅是個體素質(zhì)以及境界的提升,將更是整個社會的文明的進步。
而“我的”這又是慣性,是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故而更高層次的人必然要放棄這第一選項,甚至暫時放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在整個大的世界里的位置。從而選擇是塑造自我,還是塑造世界。你的世界只有你,為你所用它就可以是整個世界。
重溫《遙遠的救世主》,認識自我,就能看清自己和看清世界的運作規(guī)律,才能做個既扒拉銅板,又扒拉靈魂的讀書人。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經(jīng)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