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故事
昨天教師節,大清早就被微信震醒了。各種群里給各種老師發紅包,向上滑手機的我,不禁在想:今年我該給哪幾位老師發發紅包,意思意思呢?
這時,新信息彈出,素未謀面的同行給我發了一紅包。我很好奇,是不是手滑發錯了人。
他說,很少有前輩愿意教干貨,覺得我像老師一樣的在教他,很是感激。
接著劇情就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
他說現在想找一個“職場導師”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想讓我當他的職場導師,各種軟磨硬泡、撒嬌賣萌,差點沒嚇死我。
只是,“導師”這個詞在我眼里,是一個分量很重、責任很大的身份,我拒絕了。
我很想告訴他,“職場導師”不該是一個人,TA是一個“群體”。
02
一個觀點
在我那生涯咨詢的圈子里,有個習慣是,把大家都稱作老師。
一開始我很疑惑,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都可以算做老師。想想還挺有道理的呢。于是朋友圈里一下子多了好多“老師”。
在這個思路下,我開始嘗試發掘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妹的,還真讓我發現了平時鄙視的那誰誰誰的優點!他竟然善于拍人馬屁!還總能拍到位!想想都來氣!
痛心疾首過后,我發現很多時候,只要拉的下面子,你總能發現身邊好多人的優點。而如果你還能拉的下面子,就會開始借鑒他的優點。
基于這個“理論”,我發現自己上班以來,學到的很多知識,都不是一個特定的人給我的,而是從很多人身上零零散散學到的。
Cisi設計的跟屎一樣,但她會處事,我偷學她的話術。
Peter專業技術很強,不愛搭理人但好吃,我總是用零食換來軟件的快捷操作辦法。
Kelly作為一個前臺,打探消息的本事可謂快很準,我在每日午餐里,學會了怎么通過不經意的一問,來刺探軍情。
而我最崇拜的Mark大師,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的榜樣,其實并沒有教會我太多我想知道的東西。
這樣看來,職場里想學到的很多知識,都是可以從身邊同事身上學到的呢。與其挖空心思的拜師,不如放大眼睛去偷師。
03
一個策略
怎么“偷師”呢?怎么發現別人的優點呢?
你需要問三個問題。
他做了什么,把這件事解決的這么好的?
他當時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
我可以從他的行為中學到什么?
跟你們講一個我職場上被完虐的故事吧。
有一次,Boss給了我和Cisi相同的工作:一個居住區的景觀設計。
要知道,這對當時只工作了1年半的我來說,那是天大的信任和展示自己的機會!第二天,我和Cisi一樣,都非常“有心機”的把草圖畫成了彩色平面圖,為的就是讓Boss看出我們的用心。
匯報設計思路的時候,我對著草圖講的七七八八,不算出色但也沒有大錯誤。Cisi就不一樣了,丫的拿出了Pad,一翻一翻的給Boss看想法,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收集的那些圖,總之亮瞎了我的眼。
事后我仔細琢磨了下這個小賤人的成功之處:
她做了什么,把這件事解決的這么好的?
她多準備了一些圖,來輔助她的設計。她知道不會有用投影儀匯報的逼格,于是自帶平板來展示。
她當時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
她是為了比過我,畢竟我太優秀了。哦不,她是希望有更多支撐她想法的依據,而不是只靠嘴巴。畢竟工作1年多,口才不一定有多天花亂墜。
我可以從她的行為中學到什么?
勾搭領導的機會總是難得,能多準備就多準備些,能想到多少展示自己的辦法,就用多少。
下一次匯報的時候,我也拿著Pad嘰里呱啦,順便憑借在Pad上手繪了幾筆,完爆了她。
所以,只要愿意,只要用心,任何人身邊都有可以學習的東西。都可以是自己某一方面的“導師”。
哪有那么多“大師”能讓我們遇到,還無私的教我們呢。都是自己摸爬滾打、自我總結得到的。
如果不會找這樣的人,沒有意識到別人的優勢。就可以多觀察別人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再順便問自己這些問題:
他做了什么,把這件事解決的這么好的?
他當時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
我可以從他的行為中學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