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階段·片段一】
R·Reading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Interptation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A(approation)·學習者拆為己用
按照“事實 + 我(感到)......+因為我…...”的句式,來造句。看看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
這個段子是《非暴力溝通》書中一個經典的片斷,它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感受(情緒)發生,都包括三個部分,四個層面。
三個部分:
1.事實部分:
2.感受部分
3.內心的期待部分。
四個層面:
一,被情緒感受綁架的層面,大腦使用的是感性(事實發生后。)
二,大腦脫離感性層面。(說出感受之后)
三,大腦恢復到理性層面(思考得出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四:行動層面。(通過思考,開始行動,如何滿足自己的期待)。
[作業部分]
A1:回憶過往
第一步,
在和父母的溝通過程中,對將來的發展方向有了不同的分歧.當時父親評價道:你看你混了這么多年,有什么成績?就按照我給你規劃的來.
第二步:
當時在聽到這句話時,非常生氣也很傷心.覺得我在追求我喜歡的事業沒有什么不對,父親的否定和不支持的態度讓我感到很氣憤.
第三步:
現在想想,是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是按照生活既定的軌跡在前行.當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業后,突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所以特別想按照自己的規劃來計劃自己職業和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因為我覺得他們是我最重要的人.
父親的反對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覺得我選擇的道路并不是一條好走的道路.他只是希望我能夠按照他的規劃來.第二是因為,他覺得我不具備我所選擇事業的能力.
第四步:
如果要讓父親認可我,我必須讓他看到這個行業的前景,并展示自己的能力,讓他放心.
A2?? :今后怎么用?
當出現矛盾的時候,先告訴自己,任何語言的背后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先分析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導致了自己的選擇.
在分析為什么會出現矛盾.做到傾聽他人.
表達愛,生活中的互相指責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愛,就想父親對我期待,他也是出于愛.學會感受愛,表達出來.
我將會這樣說"爸爸,今天對于我今后的職業發展我們產生的分析我很難受,我知道你是為了給我更好的生活,但是我是愛你的,我希望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你我們的生活變的更好.我希望得到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