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在學生時代,我是一個酷愛寫作的人。我不禁回想那個時候,寫作對我而言意味著什么?我曾有過很多的日記本,因為除了父母并不會給別人看,所以什么都寫,“今天做了什么事”占了最多的篇幅,之中也穿插著“今天覺得很開心”、“我覺得插隊是不對的”這樣的感想和反思,對我來說,這是最為純粹的寫作了吧——為了記錄生活。高中時代,因為作文被語文老師作為范文并自我朗讀了一番,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如同現在也有人聲稱“寫作也有套路”一樣,我也從自己的寫“作文”上總結出一些技巧來,更重要的是,對“作文”提起了興趣,每次考試總會很認真的寫(順便加上自己的技巧),如此,作為范文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最好的結果——高考作文也拿了高分。那時的寫作對我而言,意味著虛榮心和分數。
后來我竟然變成了一個恐慌寫作的人。大學時期沉迷于技術而極少動筆(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寫作對我意味著什么);畢業頭幾年,寫作是面對八股材料,毫無實質內容而硬著頭皮湊字數的恐懼。再從恐懼到失去,我才意識到,寫作不為誰而寫,只為自己寫,對于我,意味著成長。
晚上的課程里,北宸老師提到羅胖的一句話,“若是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那就去學演講吧”,而他的意思,這里的“演講”也可以換做是“寫作”。恰恰在一周之前,我問過我自己,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什么都想學,那我最應該學什么。現在問題有了答案——還是“寫作”。
忘掉過去的輝煌和不堪,在這里重新審視自己,寫作對我而言“將”會意味著什么?
一、寫作是純粹的記錄。今年我已經能堅持住每天寫日記了(嚴格來講是去年下半年開始),這也是我對于寫作最為純粹的看法——記錄。去年重新裝修了書房,翻出了小學時候的好幾本日記本,那些稚嫩的文字還歪歪扭扭的躺在那里。那個下午,陽光灑在書房,我靜靜的把所有的日記又看了一遍,那種感覺就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上面記錄的就是我的生活,陌生的是如果不去看這些文字,我恐怕是一點也想不起來了。第二天我就決定重新開始寫日記,不管什么形式,只要真摯的記錄下來就好,為的就是在某一天,我同樣也想不起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時,能有一個地方存放著我需要回想的一切。一開始用印象筆記,后來轉到 DayOne 上,每天的日記就像簽到一樣,就算哪天忙的忘了寫,第二天也肯定會補上,看著填滿紅色的色塊,也是一種滿足。
慢慢的,我不再是簡單的記錄所做的事情,也開始記錄自己每天思考的東西。這就好像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每天寫,某一天反思了很多東西,也寫了很多,然后這個頻率越來越高。
二、寫作能夠梳理思路。掌握一項技能,我有一個視覺上的形容:一張網,把這個技能里的每一個概念聯接起來。這個網其實原本就存在的,而是否掌握技能就在于我的腦中能否清晰的看到這個網絡。放大看,我每天產生的思考或思路都是零碎的,就算現在有了習慣將其記錄下來,也不能相互聯接組成一個網絡。寫作會成為聯接成網的一個有力工具,選定主題,然后把有關的想法抽出來,再串成一篇文章,起到了梳理的作用,就好比為那些零碎的、飄渺的思路找到了一個安身之處。
三、寫作是為了倒逼輸入。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教是最好的學”,用現在的認識來說,寫作=輸出=用文字教讀者,學=輸入,我為了寫出一篇有內容有干貨有思想的文章,我必須要倒逼自己輸入。就像北宸老師所說,為了寫一篇文章,他會讀遍google的前十頁文章。以寫作為核心,像觸手一樣去抓取每一個渴望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寫作對我而言,意義和價值還遠不止這些。我能感受到,每次面對一個熱點、買了新的物件、遇到了有趣的事,都不禁想——如果能把這些寫出來,分享給朋友們,那該多好。然而懶惰一直隔斷在我和寫作之間。更令我糾結的是,我經常會突然提筆寫了很多東西,但是僅僅論述到一半,靈感就戛然而止再也擠不出半句話,我的草稿本中躺著不下10篇這樣的半截文,再也沒有繼續寫完。這真的是令我苦惱的事情。想從課程中尋找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