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從社會排斥的理論視角,分析了素質教育的運作機理及其受害者,主要是農村、四五線城市、以及大城市中的普通工薪階層家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已經變成了“少數人的游戲”,已經系統化地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成功地排除在這一教育體系之外了。具體內容參見“素質教育:高明偽裝術下的系統化社會排斥”一文。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也曾指出,從教育機會的分配結構看,包括農村、四五線城市,以及大中城市普通工薪階層家庭,他們子女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已經被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剝奪了,而這一被剝奪的機會,主要轉移到了大中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換言之,在招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大中城市增加了多少優質教育機會,那么,主要受害者群體就失去了多少優質教育機會。一方之所得,就是另一方之所失。
事實上,教育的撕裂,還在不同群體教育理念上得到了極其生動的反映。那就是,當“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地區、脆弱群體、普通家庭中開始盛行的同時,“讀書決定論”卻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里所向披靡、披荊斬棘,成為席卷全民的代際階層戰爭。
有一句風靡一時的雞湯,甚是迎合剛從屌絲變成小資的城市新中產心理:“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這個人沒用”。
的確,在同樣的條件下,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出人頭地,而有的人卻只能給人提鞋?相較于外因,內因對個體無能感的碾壓,更加殘忍、無情。本來,我們以為,讓我們陷于困境的是社會,但是,現在這句雞湯卻告訴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會讓自己陷于困境。
然而,情況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你這個人沒用”嗎?當我們檢視現實可以發現,“讀書無用論”,并非一句空穴來風,是一種反智論,而是源自慘痛的現實教訓,是人民群眾基于親身經歷的一種經驗總結。
讀書為什么會沒用呢?讀書之所以沒用,是因為讀書,不僅需要家庭大量的金錢投入,而且也是讀書者在以自己的青春賭未來。對于賭徒來說,即使最終會輸的傾家蕩產,但是,在賭博的過程中,至少還有輸有贏,不會只輸不贏。
然而,對于特定讀書人來說,當下的教育之結果,卻是一個“只輸不贏”的局面。觀之農村子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小。在大學擴招的時代洪流中,現在一個高中生畢業生,只要想上學就都有學可以上。但是,這里的學校,可絕不是什么善類!它們不是找不到生源或生源嚴重緊張的垃圾學校,就是準備大賺一筆高額收費的民辦學校。對于這些學校來說,招生的目的,一是養活教職員工,二是賺錢。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學校,上了四年或者“3+2”的五年大學,又能怎樣?能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專業素養嗎?其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更大。學校基本上都是當甩手掌柜,讓畢業生自生自滅。在這樣的學校讀這樣的書,不就是典型的“讀書無用論”嗎?而這一讀書之機會,正是當下廣大農村家庭背景學子面臨的現實。
可以說,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這樣的讀書機會唾手可得,然而,讀書的結果卻連賭場都不如!賭場還有輸有贏,但是到這樣的地方去讀書,卻是“只輸不贏”!
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曾寫過一本書,叫《儒林外史》。其中,有一篇描寫讀書人的諷刺小說——“范進中舉”。盡管情結夸張,但是卻也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在那個時候,對于普通家庭的窮書生來說,讀書還是有用的,是有出人頭地的希望的。然而,現在呢?對于農村家庭來說,讀大學,特別是讀爛大學、野雞大學的機會到處都是,然而,卻沒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的話,那么,他們的命運也真的會被改變,那就是變得更糟——掏空了父母口袋中的錢,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然而,當“讀書無用論”荼毒農村時,城市里卻上演了一副完全不同的畫面——那就是“讀書決定論”。讀書,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前途與未來,而且也關系到家庭的地位的延續與提高。
為了實現子女命運的向上流動,或對于中產家庭來說,至少不向下流動,卷入其中的人們,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辦法,幾乎是不惜一切代價,試圖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機會,以“贏在起跑線上”。
凡是與教育有關的資源,全面漲價。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學區房”是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一個公開且相對公平的市場化道路。因為對于沒有關系資源的人來說,通過市場化的“學區房”至少可以有尊嚴地為孩子獲得中小學教育的學校優勢。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學區房價格暴漲。據報道,北京頂級學校學區房的價格,已經炒到三四十萬每平米。作為二線城市的南京也不遑多讓。今年拉薩路小學就有一套小戶型,每平米達到了近10萬元的價格。而這,似乎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二孩政策的推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育二孩,必將導致對優質學區資源更加激烈的爭奪。
參加各種培訓班是進行所謂的“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素質教育從哪里來?在教育新政下,學校當起了甩手掌柜。學校不管,自有人管,只要付錢就行。于是現在充斥各大一二線城市的,就是各類的教育培訓機構。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提高班,蜂擁而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試圖掏空家長們的錢包。當然,在素質教育的催命符下,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只要想不讓自己的子女掉隊,家長們就是咬著牙也要硬撐。甚至不僅要掏出白花花的銀子,而且還要向哈巴狗一樣,討好老師,生怕自己獻殷勤的不夠,會導致老師冷落自己的孩子,影響孩子的前途。
素質教育催生了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搶跑”。提到中國足球,人們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中國足球史上,還有一項不光彩的記錄,就是篡改年齡,以獲得在同齡組別中的不對稱優勢。它的主要做法,就是把年齡大的,改成年齡小的,讓十八歲的球員參加十六歲球員組別的競賽。這種年齡上的優勢,的確會帶來球場上優勢。一個現實就是,與成年隊人見人欺相比,國足青年隊總會時不時地在國際賽場上偶露崢嶸。顯然,這是改年齡的功勞,不然無法解釋人還是那批人,但是青年隊與成年隊表現的巨大差別。與中國足球類似的是,當下中國的素質教育,也引發了種種畸形與變態。同樣是為了獲得不對稱優勢,家長們也在想方設法。由于出生的醫學證明幾乎無法更改,于是富有智慧的中國家長們,就改變了玩法,采取了另一種形式獲取不對稱優勢的手段,那就是“教育搶跑”,讓高中生學習大學生課程,初中生學習高中生課程,小學生學習初中生課程,幼兒園學習小學生課程,甚至連在娘胎里還未見天日的小生命都不放過,讓他們學習幼兒園的課程,如,各種胎教。“拔苗助長”的成語,告訴了我們拔苗助長的后果,然而,在素質教育號角下催生的城市教育戰場中,卻沒有人能停下來。據說,根據優生優育學原理,以后生命從精子、卵子階段就要被甄別、選擇了!
在“讀書決定論”的洪流中,教育成為家長們的新戰場。每一個家長,Ta的對手,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要說服他們聽自己的安排,參加各種素質拓展項目,而且每一個家長又互為對手。只要做到別人家長做不到的事情,堅持不下去的堅持,就成功地為自己的子女擠走了一個競爭對手。
這就是素質教育!它讓教育成為一場戰爭:人與天斗,子與親斗,人與人斗!
究竟誰才是受益者呢?
鬼才知道!
“策以經世,論以明理”。面向時代、面向問題、面向未來的策論,始終是歷代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中的核心關切。處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當代中國,更是為策論工作者提供了極為開闊的舞臺。本公號秉持中國立場,基于個人興趣與能力,從策論角度,診斷時代問題,剖析中國利益,呈現中國溫度。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