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在我老家有一種不一樣的烤魚火鍋,烤的還是鯰魚。
嘿,你別說我平常最是看不得鯰魚那黑不溜秋的樣子,惺。不過唯獨去了我們那夜市攤上,確是萬萬少不得要點上這么一份烤魚火鍋的,挑上一條七八斤重的鯰魚交給烤魚師傅,您就找個座,往哪一坐擎等著吃吧。
師傅拿過你今天的果腹,剖干洗凈放在燒烤架上,下面果木炭燒的火紅,這就開始了。
師傅往那燒烤架旁邊一站,右手拿著蒲扇,左手時不時的給那烤架上的魚兒翻個身。就這樣翻著烤上個把時辰,等到那一層魚皮看著焦黃焦黃的,上面的魚油锃亮,這個時候師傅從那圍裙的口袋里拿出自家的醬料,一揮一撒,這面撒完,撒這面。醬料滴到了下面木炭上,“刺啦~” ,這時候是整個夜市攤上都是香氣兒,就是聞著這個味兒都已經醉上了半分。接著再這么翻烤幾分鐘,讓醬料再這么入味幾分。
你可別小瞧了這幾分鐘,大活可都是在這幾分鐘呢,不明白的也就是瞧個花活,懂點門道的都清楚,好不好吃,能不能做到味兒都在這幾分鐘了。不過,看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嘿,只有吃到嘴里才知道什么叫味兒。
說的不是烤魚火鍋嘛,您別急,這邊打下手的伙計已經在忙著給你準備鍋了,鍋里盛著大半鍋的鍋底,上面漂著一層誘人的油花。這層油花可是有點名堂的,可不是常見的火鍋鍋底飄在最上面透亮的那一層厚厚的辣油。這個油花要用一個詞形容的話,我能想到就是“厚重”。對,就是“厚重”。
彼時,師傅烤魚的工作已經收尾了,上面的魚油還在“滋~滋…”的冒煙,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客人想更快的吃掉它。
這烤魚啊,其實你現在就這樣吃,一點也不比各地界最出名的小吃差。
不過咱們今天就還就是只想吃個烤魚火鍋,師傅就把烤魚往那已經煮的冒泡的鍋底里一放,好家伙,這鍋小了,顧頭不顧尾了,只有尾巴向上翹著,其它部分都被鍋底湯汁淹沒了。其實不然,就得這么個放法,雖說是火鍋,但是這個烤魚的原味兒還是不能放過的。
鯰魚本身是少刺的,除了脊椎上一排的大刺,其它部分基本沒有刺。
性子急的人這個時候就已經下筷子了,不是撈魚身那飽滿緊致的肉,就是奔著這尾巴三寸去的,下手晚了可就是錯過了烤魚最原汁原味的地方了。
那尾巴用筷子夾的時候,你偏偏還得小心一點,不然容易斷掉,那個就是得不償失了。你要是手快第一個下手了,又很幸運的夾起來了,別猶豫,直接放嘴里,入口的第一感覺就是個脆脆的魚片,嚼吧。越嚼越香,越嚼越香,完全沒有土水和魚的惺,脆脆的口感混合著醇厚的香味兒,味道還是正。重頭戲來了,在嚼的時候瞅瞅其他人的表情,保準有那么一兩個臉色不好看的,嘿嘿嘿。也不知道這么樣一個魚尾文化是怎么來的,就是誰先吃到這個烤魚的魚尾,桌上總會有那么一兩個咽口水的,不知道真的是饞這個味道,還是怎么的,不過管他呢,反正已經吃下去了。
有失必有得,在你吃到魚尾的時候,別人已經對整個烤魚最有營養的地方下筷子了,也就是膠原蛋白最飽滿的魚皮,尤其是鯰魚的魚皮在淡水魚里算很厚的了。夾一塊魚皮,連帶上一些魚肉,從鍋底里撈出來,先前經過師傅的烤制和秘制醬料的入味,現在又浸過一層滾燙而又“厚重”的油花,吹一吹放進嘴里。
首先是舌尖碰到魚皮的那一刻起,好像開始變得活躍起來了,魚皮的軟糯混合著魚肉的筋道,雜糅在一起,油花包裹著烤魚原有的味道,任誰也要說上一句:“好吃!”
偏偏我最愛整個烤魚火鍋里別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魚脊椎。連接著魚頭到魚尾的脊椎,在魚肉吃到一半的時候,這個時候挑出整條脊椎,這個挑出來的時候可是有講究的。早了,整個魚體也就散了,不好撈;晚了,就影響脊椎的口感,而且上面的滋味也會少了些。
這個是挑出來的整條魚骨,上面還帶著沒被夾完的魚肉,晚了就沒這些魚肉了。怎么吃呢,就直接吃一截咬斷一截,咬一截魚骨,帶著纖維化的魚肉,在嘴里一嚼,魚骨那個酥香啊,這就體現出了師傅的烤的到不到位,有沒有手里的功夫。
還有這個魚頭,我實在是寫不出什么,因為我從來沒吃到過,或者說是沒搶到過……
說到底還是烤魚火鍋,把整個魚吃完之后,就可以放其他的菜了,這些菜都是些青菜,想什么小白菜、油麥菜、茼蒿之類的。整個烤魚火鍋就只有烤魚是大件的葷菜,也只能有這么一個葷菜,不然肯定是要串味兒。
青菜下鍋里涮一下就能撈出來吃了,青菜的清脆配上鍋底和烤魚的味道,香,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