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看了《幼兒畫報》上的香橙羊肉表示她也想吃,讓我也要給她做。
好吧!只能答應啊!
只不過這個季節沒有新鮮羊肉,提議換成牛肉,女兒滿口答應。問題是一看制作出的成品,橙子皮還要雕花,媽啊!這難度系數太大了點呀!生平只會用刀切菜啊!可是想到她可能會愛吃,我還是屁顛屁顛買來做給她吃吧!
在照顧孩子的所有技能里面,用心給孩子做飯算是我為數不多的優點中的一個,盡管我現在做得還算不上太好。也許孩子想吃一道食物只是出于一時新鮮好奇,你辛苦做出來的飯菜她并不一定會喜歡吃,但是這份愛卻經由她的胃流到了她的心里。
很多年前看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孩覺得媽媽做的飯菜好吃極了,于是就向媽媽請教怎么做出來的,媽媽告訴了小女孩的方法,于是小女孩就按照方法自己跟著做了一遍,但是發現同樣的飯菜就是沒有媽媽做出來的好吃,然后她就偷偷觀察媽媽是怎么做的,她發現每次媽媽做菜的時候總是要神秘地加入一樣東西,但是她又不知道加的是什么。有一天,她忍不住問媽媽:“媽媽,您每次做飯的時候我都看到您往鍋里加了一樣東西,做出來的飯菜就會特別好吃,您加的是什么啊?”媽媽微微一笑說:“是愛呀!這是世上最美味的調料!”
故事不一定真實,但用心做出來的飯菜與敷衍做出來的飯菜味道就是不同的。這點我深有體會,當我敷衍著做出來的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要不就是色澤不好看,要不就是完全沒有平時的水準。而用心做出來的菜味道一定是美味的。
我做飯的時候,女兒很愛和我一起擇菜洗菜,甚至一起炒菜,我從不拒絕,盡管她更多的時候是添麻煩。我點火起鍋加油的時候,她一看我加油了,立馬猴子似的一溜煙跑到一米外遠了,邊跑邊說:“看我多聰明,幸虧我跑得快,要不然就被油濺到了!”我看著她的小樣,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夸她反應快(其實這是她以前站得近的時候被油濺過一次,有深刻教訓了)。有時炒得菜不會往外濺的時候,我會鼓勵她站近一點觀看,她就會在旁邊指揮要加鹽了,要加可樂了(其實是生抽),要加水了,有時看不過我炒菜的樣子直接說我來炒,你炒菜姿勢不對是這樣炒的,一邊炒一邊為我示范。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就是親子相處的最美好時光。
如果你有小孩,那么,上一次給孩子做飯,是什么時候?
給孩子做飯已經不是什么時髦事。有奶奶、外婆或者保姆代勞,現在的年輕媽媽以“遠皰廚”為榮,畢竟媽媽們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做:比如泡吧、唱K、看韓劇、玩微博……
最重要的是,她們不認為有給孩子做飯的必要,哪怕家里沒人做,不是還可以點外賣,下館子嗎?呃,地溝油和假羊肉串這種事就當它不存在好了。
早教專家小巫出了本《隱藏在美食中的親子道理》前言中寫道:飲食是教育的基礎;肯照料孩子,才有資格訓導孩子;媽媽是否親手給孩子燒飯,關系未來孩子婚姻生活的質量;改變孩子從家務事開始等等。
我做飯給孩子吃沒去想過這么多,只是愛她就想為她做她愛吃的。想為她學會一兩樣拿手菜,就當是做母親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好了。讓孩子以后想起我的時候,能鮮明的記得媽媽為她做的那些年好吃的菜。
再說母愛也是需要載體的,我們這代人想起自己的媽媽,是飯菜的香味,是毛衣的溫暖。而下一代人想起自己的媽媽,變成和媽媽去必勝客去麥當勞去小肥羊,充滿了工業感和連鎖味,沒有個性,沒有香氣,沒有體溫。
僅僅只為讓孩子記住媽媽的溫暖,也請給孩子做頓飯吧,哪怕是黑暗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