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真的太重要了,想想那些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對別人態度好卻向身邊人開炮的人,人家心里都不知道有多討厭你。
佛法中說,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詞一字,都乃造業,“業”有善業、惡業,清凈的業、煩惱的業,好好說話,就是造口業,積口德。
1、話多話少都是次要的,關鍵是心要好
有些人操著一口官腔,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冠冕堂皇的,話雖然好聽,但不是發自自己的內心,有意義嗎?
相處是互動的過程,內心是真誠、關懷,還是虛偽、冷漠,別人是能感受到的。
佛教教理上講,說愛語,說柔軟語,說利他的話,這也是菩薩的說話之道。
有一智障孩子的母親,非常痛苦,想請禪師予以開導,從佛教教義來講,前世造業,今生感果,以前壞事做多了,這輩子就遭報應,可這,只會給她添堵,增加痛苦。
禪師說,我寧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薩,是來替眾生承擔苦難的,母親聽了,當下釋然,其實,所謂好好說話,就是抱著一顆讓別人快樂的慈心說話。
2、內心到底有多刻薄,才會嘲笑別人的短處
曾經有位隔壁班的女同學,家里很有錢,但長得很胖,暗戀我們班的一個男生,每次出現,男同學就起哄,叫人家肥婆、大母豬。
這種外號,給當年的小女生,有多大陰影呢,十幾歲就開始節食減肥,這女同學甚至連著幾天不吃飯,在教室暈倒了。
當別人有短處或者苦難的時候,如果用一種刻薄的心去對待別人,自身最終也會擁有刻薄的命運。這不是詛咒,因為性格決定命運。
在中國文化中,說話講究要留口德,因為比起我們的行為,口是最不容易受人控制的,而且最容易傷人、最容易犯錯的。很多糾紛,往往是語言攻擊在先,而后在引起肢體上的暴力。
3、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也不是爭個輸贏
碰上戾氣重,出言不遜的情況,我們是忍著不說,不說,不說呢,還是順著他或者跟他作對?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溝通是理解別人。
現在善于表達的人越來越多,善于聆聽的人越來越少,好好說話,是好好聽人家說話,并以愛心和智慧來回答。
有一次政府召開的會議,休息期間,一位很有身份的領導跟法師開玩笑,“法師,你最近好像長個了?”
當時身邊人都覺得他玩笑開大了,怎么回應?直接頂上去,你才長個了!或者不說話,裝作沒聽見,不歡而散?
可法師卻笑呵呵地回答說,“說明你最近認識有所提高了。”
那領導微笑地說,“你的回答真的很妙。”
4、世事無常,千萬別把話說絕
有位同事和別的部門同事吵架,一怒之下,就脫口而出,從今以后,我們一刀兩斷,井水不犯河水。
到了年底,調來新的總經理,那別的部門同事升上來做了他的領導,他自己頓感曾經話說太絕,無立足之地,于是離職了。
沖動是魔鬼啊,佛門很講究惜言,說話要留有余地,世事無常,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
每次都把話說得太絕對,連一點退讓都學不會,你不會不明白,給別人留點余地,也是給自己將來有路可退。
5、別把你的直率當成傷人的借口
有些人上來就說一通,只顧表達自己,說完了,還理所當然地附上一句,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你別介意啊,畢竟我不是什么虛偽的人,有什么就說什么。
說話傷人了,還有理了嗎,你直率,可你就能這么理所當然地傷人嗎?
在佛家看來,心直是好事,口快卻是沒有智慧的。還有人認為,心直口快的人往往說的是大實話,這可不一定呢。
眼見都不一定為實啊,孔子看見學生顏回偷食,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顏回很無辜地解釋說,在煮粥的時候,發現臟東西掉進去,撈起來打算倒掉,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就把它吃了。
于是,孔子非常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道聽途說呢?”
說智慧的話,你就成為了智者;說善良的話,你就成了善人;一味說惡語,本來不是壞人,也慢慢變成了壞人。
所以,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
人生總會遇到很多無常之事,以慈悲之心,善巧應對,化解沖突和矛盾,好好說話,就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俗世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