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韓國生活了有6年多。在韓國求學時沒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解饞的就是炸雞。
韓國的炸雞有很多種。主要分帶骨頭的和雞肉塊兩種。帶骨頭的可以為舌尖和牙齒帶來很多運動的樂趣,雞肉塊就完全是為了自己的胃而準備的,頗有大快朵頤的樂趣。
炸雞的口味一般來說有原味的(????),甜辣醬的(??),辣味的(??),醬油的(??)。辣味中還分為一般辣和非常變態(tài)辣。非常變態(tài)辣會很直白的讓你明白為什么韓國的水都是冰的!當然,一般時候,原味的和果醬的一半一半很搭。脆脆的原味炸雞加上甜辣的醬料,美美犒勞自己足矣。
韓國的炸雞和國內(nèi)的不一樣,和kfc的也不一樣。回國后我曾經(jīng)遍尋青島,嘗試了市南區(qū)幾家號稱地道的炸雞店,但是油嘰嘰的口味實在是大倒胃口,甚至讓人不舒服。后來在我青島大城陽韓國人聚集區(qū)才覓到正宗貨。和老板攀談,據(jù)說炸雞的油鍋都是從韓國進口而來。
kfc的工藝我不清楚,但是口感上表皮酥脆,雞肉卻略顯老而柴。一般韓國的炸雞汲取了中國的廚藝,要先入味一夜,并且要將雞肉弄的很嫩。炸好之后,表皮脆而不硬,雞肉嫩而不散;皮有滋味,肉有汁味。尤其是炸雞的精華--皮與肉之間那一層細細的油脂分外的香。一口下去,準保是停不下來的。
如果你覺著有點膩,不放嘗嘗這些配餐,很是爽口。尤其白蘿卜,酸酸的,和炸雞太配。
一般來說炸雞和pizza都是一起銷售的。我學的第一句很完整的韓文就是“請給我來一份披薩和炸雞。對,要帶骨頭的。對,要可樂。”學了很多遍,鼓足了很大勇氣才打過去。也廢了很大力氣才讓人家知道我的地址。一直到吃得足夠多了,電話一通他們就知道是我了,這種尷尬的局面才有所改善。
披薩的口味不敢說正宗。至少很多朋友都說還比不上必勝客。不過對于在泡菜國度的學生們換換口味已經(jīng)足夠了。想那時一頓飯干掉半個披薩一只雞,真佩服自己的食量。相比每次實驗室教授請吃披薩,七八個人分一張,每次都不由得暗罵摳門。
只有披薩和炸雞是不夠的,容易被噎死。配上冰鎮(zhèn)的cass啤酒或者大可樂就很完美了。 不過cass實在是太難喝。在韓國總共也沒有喝過幾口,每次喝完第二天早上起來都頭疼。韓國人總在喊“身土不二”,意為身體和生長的土地是分不開的,我長在這片土地上就只吃這片土地給我的食物。拋開地方保護主義不談,這話也有點道理。我還是覺得青啤和哈啤更好喝。
每份炸雞啤酒可樂大概一萬五韓幣到二萬韓幣左右。對于窮學生來說很劃算了,一頓饕餮盛宴了。
一般炸雞的店店面都很小。主要的營收手段靠快遞。也就是你們在電視劇里經(jīng)常看到的騎摩托車,車上插小旗子的小飛俠。宣傳上也算有新意。每分一萬五以上的的炸雞里邊會放一個coupon(可以翻譯成優(yōu)惠券吧?),簡陋點的就是個小紙片,稍微好點的是個印著店名的冰箱貼。湊齊十個coupon可以和店家再換一份炸雞。這樣可以很好的留住顧客。很多時候為了湊齊十個小牌牌我也得拼命的吃。
當然宣傳的手段不止這些,每片住宅區(qū)內(nèi)總是發(fā)放各種小廣告的冊子。印著各家店面的主營食材、電話和價格。玲瑯滿目,但是說實話可以吃的種類不多。基本上就是炸雞、炸醬面、豬蹄等等。
(這是國內(nèi)印的小冊子,和韓國的已經(jīng)沒區(qū)別了)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的想回國開個炸雞店去。只是現(xiàn)實并不允許這種事情發(fā)生。后來機緣巧合,去了一趟日本。本計劃嘗嘗霓虹國的美食,怎奈在淺草寺前苦苦挑選,選出來的一份日式拉面上趴著一顆生雞蛋。頓時一切的食欲都沒了。兜來轉(zhuǎn)去,最后發(fā)現(xiàn)還是吉野家的牛肉飯最適合我。就因為這趟日本之旅,被家人朋友取笑了若干年。
最近這幾天陸續(xù)有同學來和我say goodbye,他們馬上就要遠渡重洋去美利堅接受資本主義的熏陶去了。也有同學來找我寫推薦信,找我簽名。看到你們被山姆大叔的各大院校錄取, 說心里話,我很欣慰,很為你們高興,為你們驕傲。
也許遠在他鄉(xiāng)的日子里,你們也會經(jīng)歷和我一樣的迷茫和困惑,但是再困難的日子都會有美好的回憶。曾經(jīng)的挫折與苦難,都會變成日后娓娓道來的故事。
即使挫折將你無情的蹂躪,請把故事藏在眼角的皺紋里,扮成大叔,你又是一條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