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類花卉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玫瑰。
玫瑰原產于亞洲東部,中國是最主要的原產地之一。在東漢的《說文》里對玫瑰名字的由來進行了記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由此可見,至少在東漢時,玫瑰花便已開始種植了。而到了唐朝,玫瑰便屢屢出現在詩中。
“芳菲移自越王臺,最似薔薇好并栽;秾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 ”(徐夤),這首詩直接點明了玫瑰是薔薇的一個品種;唐彥謙的《玫瑰》詩則是這樣描寫玫瑰的美麗的:“宮妝臨曉日,錦段落東風 ”、“不知何事意,深淺兩般紅”。
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在最喜歡賦予花草以象征意義的中國古代文人的筆下,玫瑰也好,月季、薔薇也罷,都沒有特別的象征意義。反而是在西方國家,玫瑰花有著極為豐富的象征意義——德國植物學家、園藝學家瑪莉安娜·波伊謝特所著的《植物的象征》中,玫瑰占據了漫長的篇幅。從穆罕默德升天之際的汗珠到諸神身邊惡魔登天的蔓生攀緣天梯;從保密之神到智慧之花;從童貞的圣母到情欲的風塵女子,柔弱的玫瑰花瓣,承載了最為繁復的象征意義。
通常情況下,玫瑰花象征著愛情——粉玫瑰是初戀,紅玫瑰是熱烈的愛,黃玫瑰代表著嫉妒或歉意,白玫瑰象征著純潔與童貞。這一象征意義,源于在古希臘傳說中,玫瑰是與愛與美之神維納斯一同誕生的,而紅玫瑰是從維納斯的鮮血所滴之處生長出來的。
而在基督教中,相傳耶穌被出賣后,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生長出玫瑰花。所以,紅玫瑰代表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血,因而也代表了上帝的愛。同時,玫瑰還是圣母瑪利亞的象征,同時也象征著貞潔。
而在外國文學作品里,關于玫瑰的詩句比比皆是——愛爾蘭詩人葉芝在《秘密的玫瑰》里詠嘆道:“遙遠的、秘密的、不可侵犯的玫瑰呵,你在我關鍵的時刻擁抱我吧”;印度著名詩人、作家泰戈爾則說:“讓睜眼看著玫瑰的人,也看看它的刺”;作家香港女作家亦舒多次引用的一句詩“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出自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亦舒誤以為是莎士比亞的詩句)。
在英語中,月季也被稱之為“China Rose”,亦舒曾在小說里寫道,國外有些地方將攀緣生長的薔薇花稱之為“流浪玫瑰”,有不少人分不清月季、玫瑰、薔薇有什么區別。可正如莎士比亞所說說,“名稱有什么關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