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外面飄了一年多的王陽明回家了,他的父親發現兒子的變化很大,整天就是抱著本書看,王華很高興啊:“嗯嗯,兒子變了,知道用功讀書將來考取功名了,這我就放心了”
? ? ? 但是王華不知道的是,王陽明看的從來都只是一種書,那就是朱熹朱圣人的書,他想更靠近圣人的思想,他想做圣賢。
? ? 突然有一天王華發現兒子不見了,馬上就叫人去找啊,結果發現兒子在自家后院盯著一棵竹子發呆,連忙問道,兒子你干嘛呢。
? ? ? 王陽明只是輕聲說道:
? ? ? “別出聲,我在參悟圣人之學”
? ? ? 王華頭都大了,而王陽明依然注視著那棵竹子,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自己和竹子,大家可能就會疑惑,王陽明這是干嘛呢,了解過朱熹的肯定知道,這個呀叫格物致知,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呢。
? ? ? 當然了,格物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王陽明就坐在竹子面前,就這樣呆呆的坐著,不吃不喝就為了參透其中的理。
? ? 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王陽明就在自家后院格竹子,格了幾天幾夜,理沒格出來把病格出來了,王陽明病倒了,在病中王陽明第一次產生了疑問:
? ? “朱圣人的話,真的是對的嗎?”
? ? ? 過了幾年,王陽明科考中榜了,也做了官了,但在這光鮮亮麗令人羨慕的背后,卻隱藏著一顆痛苦的心。
? ? ? 王陽明檢查每天都要格物,天天格,日日格,格來格去也沒格出個什么玩意兒來,這一切的一切讓他非常的苦惱。
? ? ? 不久后,他來到了杭州,在這里有一座寺廟,聽廟里的人說啊,這里面有一個禪師,已經參透生死,看破紅塵,王陽明知道后,趕緊就來拜訪老禪師,希望能從老禪師這里得到更多的啟發。
? ? ? ?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禪師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只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禪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而禪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
? ? ? ?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 ? ? ? 他開口發問,打破了沉寂。
“有家嗎?”
禪師睜開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你想她嗎?”
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即刻回答。
良久之后,一聲感嘆終于響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么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禪師并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禪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禪師勸回了家,要讓他再待上幾天,只怕自己這里就要關門了,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
王守仁并不生氣,因為在這里,他終于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屹立于天地之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