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共同活動當中,你有意無意對他產生的影響。
只有在你“無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袒露真實的自己。這時候,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而且效果明顯。
親子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
李希貴校長說:“教育學其實就是關系學”。陪伴的質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2.咬住底線,放大空間
教育的最基本前提是“有底線”。底線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比如“放了學必須按時回家”。
當然,不同年齡應該有不同的底線,你可以在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和孩子商量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是什么,并充分向他說明理由。確定底線的同時,還要確定,如果他達不到底線要求,你會對他采取哪些懲戒措施。
可以把這些內容打印出來,一份貼在孩子房間,一份貼在客廳。
有了底線以后,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就盡量不要再過多地對他做紀律方面的要求。
3.少用權力,多用規則
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時間長了,孩子要么會變得叛逆,要么容易變得盲從。
事實上,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贏”孩子,而是“贏得”孩子,讓孩子理解且信任咱們。
與“底線”不同的是,規則不應該單方面制定,必須和孩子協商產生。
但跟底線類似,制定好規則后,就不要再隨意地、無休止地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了。
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你要和善而堅定,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道理,而不是逼著他遵守規則。制定規則可以先易后難,逐步完善。
4.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從小養成好習慣,會讓你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事半功倍。
設計策略,給孩子腳手架,讓他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比如,想讓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一下子把所有飯菜都拿上桌,而是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比如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在食欲比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5.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比如,讓孩子整理房間,咱們最好給他一個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單并教他操作方法。有了抓手,他就知道該怎么干了。
比如,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時,從繪本到文字閱讀,可以給他買一些“橋梁書”,即插畫版的文字書,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
6.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表揚的優點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
家長需要隨時發現并鼓勵孩子的優點,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讓他閃閃發光。
對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咱們心中有數,但不要經常批評,而應該“定期”和他一起反思。對問題進行總結、歸因,找到改進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鼓勵或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對行為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
7.轉移目光,發現潛能
家長要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夠影響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個人的潛能可能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
不要非得盯著孩子的短板,否則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造成孩子對抗,不僅使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也會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發展。
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激勵自己,并讓他發現自己的潛能。
8.多幫少管,供給資源
孩子之所以會犯錯,往往是因為他沒有資源做“更有意義”的事。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預期的資源,讓他在這方面的發展跟同齡人相比形成明顯優勢。
有資源的孩子才會逐步形成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才會珍視自己的時間,才會熱愛生活,進而珍愛自己的生命。
9.傳遞贊美,潤滑關系
孩子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師生關系好了,學校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而家長,就是要促進這樣的良性循環。
越是孩子不認可的老師,家長就越得想辦法在老師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認可的特點。
同樣,反過來,家長也要想方設法從老師那兒獲得對孩子的認可,哪怕是一點點,然后即使傳遞給孩子。
當家長的,就得兩頭傳遞好消息。讓孩子更喜歡老師,老師更喜歡孩子。
另外,需要注意,不要把老師指出的問題直接傳遞給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面情緒。
10.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與孩子發生沖突,你越是焦躁、憤怒地面對孩子,孩子的抵觸情緒就會越強烈。所以,你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自己冷靜下來后,再處理孩子的情緒。雙方情緒都平息之后,再交談。
三件幸福小事:
1.學會了用黃油相機制作小紅書封面圖。
2.公眾號新增 2 個關注。
3.發現了一本特別好的書《家庭教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