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晚入睡前,孩子都會與我聊一些話題,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身邊的八卦,今晚的主題是“如何與沒有優點的人相處?
? ? ? “媽媽,當我發現一個人滿身缺點時,該怎么辦呢?”某天晚上孩子突然問我。聯想到最近孩子對家人的情緒和反應,意識到孩子對家人可能存在偏見。我有一絲緊張,擔心她無法與家人友好相處,從而造成彼此傷害。我差點立刻說教,否定孩子的觀點,但我并沒有這么做。既然她愿意向我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她信任我,她需要我的幫助。
? ? ? ? ? ? ? ? ? ? ? 識別情緒,認可感受
? ? ? ? 每個行為的背后都裹挾著復雜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制約或推動著我們的行為,引導孩子識別情緒是解開心結的開始。我問孩子:“當發現對方全是缺點時,你是什么感受呢?”
? ? ? ? 孩子說:“傷心、生氣、憤怒、煩躁、不想理ta……”
? ? ? ? 我說:“嗯,的確!如果不得不和一個討厭的人整天在一起,確實會傷心、生氣、憤怒,不愿意和Ta在一起。”
? ? ? ? 疫情期間,我們三代人住在一起,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溝通方式、對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判斷……,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更何況連續一個月不出門,整天抬頭不見低頭見了。所以,我很理解孩子的心情,與她共情,建立聯結。
? ? ? ? ? ? ? ? ? ? 回憶過往,拓寬視角
? ? ? ? 大家都學過《井底之蛙》的典故,當我們對別的人缺陷緊盯不放時,就像這只被困在井底的青蛙,它的視角決定了它的想法和信念。所以,它會認為天空和井口一樣大,而當它跳到井口,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時,才猛然發現井底的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 ? ? ? 然而,如何幫助孩子跳出水井,啟動新的視角呢?
? ? ? ? 我嘗試將記憶倒帶到我的童年時代,跟孩子講述起家人的奮斗史。他怎么做到克服困難,不懈努力?為什么很多人對他會產生敬佩之情?他工作忙、壓力大,但對家庭有責任心、他又如何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一副副正向的、積極的畫面仿佛浮現在眼前。
? ? ? 《思辨與立場》的作者是理查德·保羅在書中提到:
“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是批判我們自己的想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去批判別人的觀點。而最影響批判性思維的一點是文化遮蔽性。”
? ? ? ? 受思維慣性的影響,我們常常以為看到的即是全部,這就是“遮蔽性”。
? ? ? ? 當我們被眼前狹隘的現實局限了視角,不妨回溯曾經的生命周期,去挖掘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閃光點,重拾遺失的美好。
? ? ? ? ? ? ? ? ? ? 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 ? ? ? 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很少聽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他們認為正確的教育就該是“打擊式教育”,孩子的耳邊充斥著經常是各種“應該與不應該”,“你應該這么做,不應該那么,那樣做不對……”
? ? ? ? 有一次,孩子期中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先生得知后先表揚了孩子,再指著試卷的字跡,對著孩子說:“可是你的書寫不夠工整……”即便我們做得再好,考取了No1.,父母也總是會本能地挑出一些值得再改進的地方。我的孩子對這一點也早有覺察,有一天她對我說:“爸爸每次表揚我或者向我道歉之后,總會緊跟著一句“但是”怎么怎么樣……”
? ? ? ? 我們的家人沒有正統地學習過科學育兒,他所習得的教育方式,也許來自于他們父母的耳濡目染,或者是有限的信息資源。但他們所給予的教育,在他們認知中,已經是最好的教育了。
? ? ? ? 美國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過,即使是創始人,她也不可能保證不犯錯,她也只能做到完美父母的七八成。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有個著名的理論叫“足夠好的媽媽”,原詞是“good enough”,她提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做到60分的狀態。國內心理學專家曾奇峰轉變成另一種說法,叫“六十分媽媽”。
? ? ? ? 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不完美父母才能喚醒孩子的內在生命力。
? ? ? ? ? ? ? ? ? ? ? ? ? ? ? 寫在最后
? ? ? ? 孩子向父母表達困惑,表示孩子信任父母。此時營造一個輕松、安全的談話氛圍比談話內容更加重要。父母們千萬別辜負了孩子的一番信任,急于說教,共情孩子的感受,拉進彼此的距離,孩子才愿意分享得更多。試著引導孩子打開多維視角,多角度看待問題。心懷慈悲,接納他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