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電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非常好看,也很勵志。這部電影講述印度摔跤冠軍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對他的女兒從小進行艱苦的訓練、教育有方,最終將他們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
然而看完電影逛超市的時候,發現一對夫婦帶著一兩歲的孩子在干果區,直接拿紅薯干給他們的兒子吃,然后自己也吃了好幾根,而墻上明明寫著不準試吃幾個大字。當時我在旁邊看到感覺這對夫婦真的一點素質都沒有,虧得這位母親帶著眼鏡整個氣質感覺比較像是有文化的人,居然也當著小孩的面干出這種事情。看到一個熊孩子,大概率上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從小就是被慣壞的,這時候罪魁禍首估計就是他們的父母。
大家回家過年時是否有一個感受,每當親戚家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整個家庭的皇帝或者公主,全家人都得想奴隸圍著這位小皇帝或者公主轉,哄著他開心,哄著他吃飯,不能讓他有半點生氣。我特別討厭這樣的氛圍,覺得這個家庭今后沒有出息,今后這個小孩也會沒有出息。在我們那里,由于學生人數減少得比較厲害,所有小學5年級就得到鎮上的學校寄宿了。這些從小在家里當慣了的小皇帝就會顯得特別慘,沒有任何自理能力。不會洗衣服,都要周末一次性拿一周的衣服回家;在學校里被人欺負,都不敢還手,只知道回家哭鼻子等等。
反而我看到一些中產階級的父母才知道教育孩子,每個孩子都很有素質,每次見面都會主動問你好;農村的小孩都是要你哄著他叫你好,他還要看著他的心情才會叫你。每周都有固定的做家務活動時間,能夠自己動手吃飯;農村的那些小皇帝們,你即使做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給他,他都不高興,更別說讓他做家務活了。還有一個就是中產階級的小孩的自律性特別好,比如你和他約好每周末才能玩游戲,而且每次只能玩兩個小時,他都能夠遵守;反觀我們農村的小孩,玩游戲能夠玩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你要是去勸他或者拿他的手機,他都能在地上哭著打滾給你看。
這種對孩子的溺愛,只能夠毀了這個孩子的一生,也會毀了這個家庭,比如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李雙江之子。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夠正視一點,孩子終究會長大的,終究會離開你的身邊,你總會有一天保護不了這個孩子。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進行苦難教育才是真正對小孩的為了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