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經常和兒子一起玩耍的兩個小伙伴來家里找他玩,一番商量后,三人決定從電腦上看一場電影。
因為兒子的眼睛弱視,恢復治療階段,大夫建議每天玩1-2個小時的電子產品以刺激眼內的細胞組織。這個建議就像尚方寶劍一樣保障了兒子的最大權益,我和爸爸便也樂得清閑,由他看足時間。
只是今天他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上午剛去玩了半天,再接著看電影我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于是忍不住說道:“電腦和手機總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一場電影至少兩個小時,看完你就沒有看手機的時間,就不能從手機上做英語作業了。你自己把握時間。”
兒子顯然感知到了我的不情愿,瞬間也開啟了他的防御機制:“你怎么知道我們要看兩個小時?”
我啞然,突然意識到貌似自己有些越界了,于是告訴他看好時間后就離開了客廳。
他們看的是一個科幻的影片,從他們的觀影討論中我知道,里面還有僵尸,頓時有些擔心里面的畫面太恐怖會影響他們的睡眠。
想法剛剛升起,便聽到三個人不由自主地一聲驚呼,想來一定是什么讓他們感到驚詫或恐怖的場面,擔心場面太血腥對他們造成不好的影響,忍不住從屋里沖他們大聲說道:“要是太害怕就別看了,小心做噩夢。“
“沒事。“三人異口同聲。
我心里仍然有擔心,但刻意控制了自己,因為此時,我看見了自己的焦慮,同時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這個焦慮是你自己的,你要自己處理。于是忍住不再干涉他們,打定主意讓自己到兩個小時的時候再去提醒。
沒想到,大概一個小時左右的時候,聽兒子說道:“要不咱們快進著看吧。“三人快進著將電影看完,然后關掉電腦,到兒子的小房間里玩起了故事接龍的游戲,三個人輪流做裁判給另外兩個講故事的人打分,而且做點評,玩的不亦樂乎。
(2)
小伙伴走后,兒子開始寫他的作業,而我則去廚房準備晚餐。
不一會兒便聽見兒子在屋里摔書的聲音,并且喊著“我不想去上學了,這都什么破書啊!“緊接著,看見他從房間里出來,再次把書狠狠地摔在地上,不解氣,又上去狠狠地踩了幾腳。彼時,C先生出門辦事尚未回家,家中只有我們母子二人。
如果換做以往,我會馬上制止并且一通訓斥,而他也會像個小刺猬一樣豎起他渾身的刺,針鋒相對。這樣的交戰最近特別多,讓我苦不堪言。
但有了之前他們看電影的那個小小的經歷,讓我想到了精神分析中常提到的精神胚胎的概念。于是,決定由他發泄自己的情緒,看事情究竟會發展到哪里。
在他跺了幾下書又說了幾句氣話后情緒漸漸平復了下來,我在廚房看著他氣呼呼地站在那里喘氣,走過去抱了抱他,撫了撫他的背,問道:“是不是覺得作業有些多,或者有些難,需要媽媽幫助的話你就告訴我。“
他顯然因為我不同以往的態度有些詫異,但似乎是繼續發泄,或者只是為了試探,他把書撿起后又向空中狠狠的一扔:“都是什么破書啊,我不寫作業了!“隨著他的一扔,書的封皮從書上脫落下來——放假前新發的書最終還是被他弄壞了。
他自己也看到了,馬上沒有了剛才的惱怒,急忙去撿起已經壞掉的書自言自語到:“哎呦,真壞了。“
我也有些生氣了,借口扔垃圾,離開當時的情境,出門平復一下自己。
等我回來剛走到樓梯拐角,兒子便打開了門迫不及待地說道:“媽媽,那本書我自己已經訂好了。“
顯然,他剛才憤怒的情緒已經沒有了。于是對他說道:“你是因為作業多才這么不高興,所以每天給自己定個計劃,按著計劃來做就不覺得那么難了。就像跑長跑一樣,總想著我要跑5000米,我還要跑5000米,想想都會覺得累,但如果把它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比方我先跑到那塊小石頭那里,接下來我再跑到一棵小樹那里,一點一點地跑下去就不覺得累了。你想想是不是?“
兒子點點頭,沒有說什么,自己去屋里做讀書筆記了。
(3)
晚飯后和兒子一起寫作業,他寫他的作業,我看我的書。
他似乎有些不能專心,一番扭捏后終于問我:“媽媽,今天還能再玩一會游戲嗎?“
今天他兩個小時的電子時間已經滿足了,按理說不應再延長,但托馬斯在他的PET理論里說,總會有另雙方都滿意的第三種方法。于是和他商量:“每做完一科的作業后玩一會游戲怎么樣?不能超過15分鐘。“
“行。“兒子痛快地答應。寫作業的時候格外認真,一邊寫還一邊說:”雖然想玩游戲,但寫作業也不能著急,不然錯的多了還要重新改,更耽誤時間。“
我告訴他這叫欲速則不達。
寫完數學后,我和他一起玩手機上的小游戲,一局結束,總共也就5分鐘,兒子就主動說:“該寫英語作業了,休息了一會感覺更有精力寫作業了。“說這話的時候能看出他很愉悅。
我也詫異于他如此的主動結束,畢竟我已在心里說服自己讓他玩15分鐘的準備。
這一次他的作業認真而高效,再沒有左顧右盼或有其他不好的情緒。
晚上兒子臨睡覺的時候,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里的觀點,于是借鑒了里面的一個比喻對他說:“知道嗎,憤怒是我們身體內一種會產生破壞力的情緒,有憤怒的時候我們要把它排出去,就像排大小便一樣,大小便是我們體內產生的毒素,要及時排泄出去,憤怒也是一種毒素,要及時地排除出去。
但排除憤怒的時候我們要表達,而不是發泄,表達就是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告訴對方你很生氣,但說臟話或者破壞東西的話就是發泄了,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除了兩三歲的小孩子,大家都不能隨地大小便,發脾氣也一樣,不能隨便就發,如果感到特別生氣的話就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比方玩會游戲,出去運動運動什么的,”
兒子點點頭說:“嗯,知道,就跟綠巨人一樣,綠巨人就是一生氣就變身,把自己的衣服都撐破了,然后還會傷人,破壞樓房。”
……
(4)
兒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但依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不得不說,這和我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關系。
工作繁忙的時候我的心也會跟著一起煩亂,稍微一點不順意的情境就會觸發我的情緒按鈕,讓我成為情緒的奴隸,按著它的指令,或憤怒,或焦慮,或沖親人按捺不住地大吼,或徹底地自我否定黯然神傷。我跟在情緒的身后亦步亦趨。
很慶幸一直走在心理學的路上,雖然走的斷斷續續,但依然有幸了解到了一些內心頗為認同的理論,也有幸結識了一些同路同行的朋友,他們的分享和探討讓我受益良多。
從學習中我知道,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會自動指引著他從弱小走向成熟,從混沌走向清晰。只是許多時候,做父母的我們都太自以為是,我們總是以智者自居,以愛的名義,不斷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干涉孩子的決定,讓他們朝著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向發展。其實卻是矯枉過正,事實也并非如愿。
其實,許多時候,對孩子的過度干預不過是我們自身焦慮的投射而已。當自己有情緒升起時,更多地關照自己的內心,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是內心深處的哪個事件觸動了我們的情緒按鈕,找到它,然后與它共處,直到能夠和解。往往隱藏在情緒背后的,才是我們真正要處理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是別人的,我們要去面對的只有自己。
在一次次的自觀中,我漸漸體會到,情緒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你越是逃避,它便越是追隨。所以,當情緒升起的時候,我們無需壓制或逃避。只是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角度看著它,還有那個自己,他們實在不必一定要東風壓倒西風或是西風壓倒東風。
情緒就像是個調皮的小孩,一次次地跳出來對你進行挑逗,不過是為了讓你關注到他,或者看見他,聽你說一句:我看見了,你一直都在,現在請你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吧。
情緒會來,也必然會走,就像是一次次涌起又退下的潮水,在無數次的潮漲潮落中,帶走附在表層的泥沙,讓我們看見更本真的自己。
身為父母,我們既要能夠看見自己的情緒,也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幫他理清內心混沌的想法并和他共情,全心地陪伴并適當的引導,孩子自會生長成他們應該成為的模樣。
習得的越多,內心便越是感恩。
感謝所有美好的遇見,讓我成為一個漸漸有力量的自己。
注:今天在處理孩子事情的過程中,我居然莫名得淡定,依稀感受到了來自內心的力量。雖然我知道,今天的淡定或許只是偶有的暫時現象,但仍愿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故而記錄在此,作為一個小小的火種,漸漸照亮我以后的征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