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歡樂頌》的,發現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
我們這一代人匱乏感太 重,幾乎都是在父母不自覺的“控制”和“恐嚇”下長大的:
再不吃飯,狼就把你叼走了。。不好好上學。。長大就沒工作。。。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再不聽話,隔壁老王警察就來了。。。
因此,當我們成為父母后,頭腦中的限制性信念也特別多,以至于常常冒出“木馬程序”:
太自由了失控怎么辦?
太嬌慣孩子他不聽管教怎么辦?
養出熊孩子怎么辦?
即使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關于教育的理念:
孩子自帶“精神胚胎”,有自己的內在秩序;
愛是無條件的愛,即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而不帶評判;
自由=全然的信任+放手+相信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
然而在生活中我還是遇到過很多家長跑來問我:給了自由孩子還是不自覺怎么辦?“萬一不小心養出個熊孩子怎么辦”? —— What? 用“愛和自由”的理念養出一個熊孩子?。。。這,真的只能攤手。
給孩子太多自由真的會造成“熊孩子”嗎?
首先,讓我們來厘清一下“自由”的概念。
關于自由的定義:
對于兒童,自由就是可以按他自己的意愿活動。
對于人來說,自由就是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可以按自己意志來滿足生命的需要。
所以,敲黑板:自由的邊界和前提是“沒有影響到別人”。
因此,當孩子自由活動沒有妨礙到別人時,教育就是一種“越界”。
比如有一次我在漫咖啡看書時,一個小男孩不住地上躥下跳,但是他沒有影響到我,也沒有制造太多噪音,只是一個人不亦樂乎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世界。可是孩子的媽媽一個勁兒對男孩說“快坐好”“別影響別人”,最后小男孩不情愿地坐在了媽媽身邊。。媽媽的這種“管教”其實只是一種自身焦慮的投射。
自由也不等于妥協。有些父母也許出于自身原因,為了回避親子沖突,不敢拒絕孩子。比如說孩子向媽媽要手機,媽媽本來不想給卻又受不了孩子的吵鬧,無奈把手機給了孩子,然后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嘮叨。。。這不是自由,而是教育中的軟弱與放任。
第二,說說“熊孩子”養成記
如今在公共場合一言不合就撒潑,一言不合就欺負更小寶寶,甚至走出國門毀文物的“熊孩子”在新聞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每次一出現這樣的新聞,大家就會呼喚“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大多數人的觀點里都會認為: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其實恰恰相反,熊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就是因為他得到的不是“愛”而是“溺愛”,他得到的也不是自由,而是從來沒有被“看見”。
分析一下最有可能出現“熊孩子”的家庭。
第一種家庭是用批評控制孩子:父母的教育以“嚴厲,壓制,不允許”為主,每犯一次錯誤,家長都不斷強調規則和道理。在這種家庭里,孩子的感覺是被漠視和打壓的,他只有服從。但是憤怒感是壓制在心里的,總會有一個渠道會釋放。
這股憤怒向外攻擊:就可能是在公眾場合的大吵大鬧,也可能是在同學相處時的攻擊性,發生言語或肢體上的沖撞。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這股憤怒如果向內攻擊,就會容易焦慮、膽小、縮手縮腳、內心充滿恐懼。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打破命運。比如《歡樂頌》里的關關,她就總是極力壓制自己的情緒,活得小心翼翼。
再比如極端案例如藥家鑫。平時不聲不響,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對父母的高壓管教充滿恐懼,但一旦沖突爆發就有無法抑制的憤怒,發生“激情殺人事件”。
很明顯,在這類家庭中,規則僅僅是用來維護家長的感受。而規則如果只掌握在一方手里,那就是權力,是權威。總有一天會帶來反彈。
第二種家庭是溫和而堅定地控制。這樣的控制方式更隱蔽。
比如用贊美控制。這一點很多家長很難理解。我們知道批評是一種評判,其實贊美也是一種評判,背后的潛臺詞是“我希望你能變得更好”“我希望你能變成更優秀的你”。這就是一個“永遠都想要更好、永遠都不接納現在”木馬程序。
在每次獲得贊美后,孩子都會努力做得更好,來爭取第二次贊美,否則就會擔心得不到父母的喜愛。。久而久之,父母的愛就會變成一種有條件的愛。孩子也容易變成“抑郁的好孩子”。
為什么優秀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了挫折?因為外在的贊美使他們失去了與自己“感覺”的聯結,無法建立自我評價體系,情緒容易受外界波動,一旦遇挫或者發生環境改變,就容易想不開。
再比如用溺愛控制——看似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其實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大人之所以溺愛孩子,很可能是在滿足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匱乏自我。比如什么零食都讓孩子吃,很可能是自己內心很想吃的需求通過孩子來實現。
溺愛會導致父母和孩子沒有邊界,因為孩子不會顧忌父母的感受,只會無止境的索取。這樣的孩子也不明白和他人的邊界在哪里,無法掌握人際交往中的分寸和尺度,就會造成在社會或在學校與他人的溝通障礙。
第三, 怎樣才能避免培養出“熊孩子”或者“抑郁的好孩子”?怎樣才能理清教育中愛和自由的邊界?我列出了以下清單:
1.對孩子有一種無條件的愛,即對孩子情緒有全然的接納。
父母之所以為父母,“心理尺度”是遠遠大于孩子的,父母的“情感力量”可以包容孩子:當孩子哭的時候,生氣的時候,憤怒的時候,難過的時候……我們可以平靜的接納或等待孩子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證明在父母的心中同樣有一個脆弱的小孩,父母得先正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只想到問題出在孩子身上。
2.建立有“情感流動”的規則,即制定規則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雙方的感受。
家庭一旦有了情感的流動,孩子才會發自內心的遵守規則,從而建立起愛和自由的邊界。
只有表達真實的感受才能使情感流動起來。父母可以在自己忍受不了的時候告訴孩子“再這樣下去我也會生氣”然后走開,去消化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表達情緒的權力,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3.當孩子自由活動沒有妨礙到別人時,閉上我們想給建議的嘴。
4.如果贊美有目的,則贊美無意義。
5.批評會帶來防御。嚴厲教育會帶來孩子的防御式攻擊。
6.“示弱”也是一種平等,是在引導孩子學會共情。
7.真正的自由必然是在全然信任中,建立平等的規則。
8.任何時候,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培養孩子敢于承擔后果的勇氣。
一個人必須是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一個人必須有舒展的成長空間,他才有能力去選擇他所需要的。
正如蒙特梭利所說:“自由是一種藉由教育的幫助,而使潛在的導引力量得以發展的結果”。
好的教育永遠是愛,而不是控制。
“此文章為 古繁教育? 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