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6年),號易安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著名學者李格非之女。宋代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其詞作獨步一時,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家境優(yōu)裕,加上家中藏書甚豐,她自小打下了扎實的文字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又共同致力于金石學的研究,所以她是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才女。除了通曉書畫、金石,她最擅長的還是詩詞。
她的作品以金兵入據中原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多描寫閨情相思和閑適生活,也有歌詠自然風景的佳作,詞風活潑俊秀,明白如話;后期則更多描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抒發(fā)傷時念舊和去國懷鄉(xiāng)的濃重哀愁,詞風沉郁,情調傷感。后人有《漱玉詞》輯本傳世。
對女性,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恪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審美標準,然而社會壓制和輿論非議,終究掩蓋不住少數女性的璀璨光芒。她們不僅智慧過人,才華橫溢,而且往往表現出不讓須眉的勇氣和膽量。
但如果單論才情和文章,李清照無疑是千古以來的No.1。
或許她沒有卓文君浪漫夜奔和當壚賣酒般的瀟灑,缺少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那種“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的音樂造詣,也可能不具備班昭續(xù)寫《漢書》、編撰《七戒》的嚴謹恭良,她卻以冠絕古今的詩詞才情,力壓群芳,不輸男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甚至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我腦海中無數次想象勾勒過李清照的形象。
纖瘦的身形;薄敷脂粉的臉上,五官端正,輪廓分明;一雙并不大的眼睛隨著歲月的流逝,相繼閃發(fā)出活潑、睿智、多情和憂郁的神色。她應該算不得美人,更談不上嫵媚,但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種雍容的氣質,清麗娟秀中蘊育著別樣的風情。腹有詩書氣自華,用在她身上太合適了。
還有她的名字,看似平凡普通,卻擲地有聲,錚錚作響。怪不得她不只會柔軟地相思,嬌嗔地埋怨,她還有一般女性不具備的堅韌和豪放。
她的很多作品被現代女子演繹傳唱,大多表現得哀怨低回凄惻憂傷,獨獨少了些清照式相思的閑愁,少了她隱藏在骨子里的反叛、勇敢和堅強。
事實上,她們大多讀錯了她。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一闋闋雋永優(yōu)美的作品,與她展開一次心靈對話。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單調三十三字,共七句,五仄一疊韻。
詞意:
常常記得泛舟清溪荷塘的那次。
當時夕陽西下,我在溪亭獨自小酌,酒酣興盡駕舟返回時,恍惚間不辨歸途,不知不覺誤入了藕花深處。歸心漸切,我努力劃呀劃,誰知驚起了一群棲息在沙灘上的鷗鷺。
小令寫得清新明快簡練生動,傳神地再現了詞人少女時代活潑俏皮的一幕,體現出作者昔日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少女情懷,讓人回味之余油然而生蕩舟藕叢、沉醉不歸的沖動。
可以想見,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幸福無憂的。過人的天賦、家學的滋養(yǎng),以及血液里天生流淌的抗爭因子使她從小就有別于普通的女孩。
在我心中,她既有大家閨秀的優(yōu)雅高貴,又有小家碧玉的溫婉嬌羞,更重要的是,她還兼有機靈大膽的性格。否則,她也不會獨自一人踏春郊游、蕩舟荷叢,在溪亭獨酌至日暮,才匆忙“爭渡”返回。? ? ? ? ? ? ? ? ? ? ? ? ? ?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蹴(cù):踢,踏。這里是蕩足的意思。慵整:懶整。襪刬(chǎn):只穿襪子行走。
詞意:
蕩完秋千,她慵懶地舒緩一下纖細的小手。身旁,疏落清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身上,單薄的羅衣被滲出的香汗沾透。
突然有客人前來,她驚羞之下慌得顧不上穿鞋抽身就走,金釵也在急走中滑落。走到門口,忍不住回眸偷覷,卻順手摘下一顆青梅,故作姿態(tài)地邊看邊嗅。
全詞語言質樸無華,風格活潑秀麗,節(jié)奏輕松明快,短短四十一個字,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天真無邪、調皮可愛又略帶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當真出手不凡。
如果說《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憶昔懷舊之作,那么這闋《點絳唇》應該是她與那位陌生來客不期而遇后的即興抒懷,也就是說她正處妙齡豆蔻,屬于情犢初開芳心懷春的美好年華。大概十五六歲吧,卻能寫出如此雄奇瑰麗之文,底蘊之厚,下限之高,可見一斑了。
早春的一個清晨,零星的花朵上綴滿了滾圓剔透的露珠。只見小院深處羅衣輕飏,有位妙齡少女正如燕子般上下飛舞。稍傾,她從蔥郁的花木深處走出,嬌柔無力地挼搓著一雙小手,而身上的薄衣被微微沁出的汗珠濕透了。小令沒有少女蕩秋千的筆墨描寫,但一句“蹴罷秋千”已然對“羅衣輕飏、上下飛舞”作了最好注釋。
上片以靜襯動,以花喻人,含蓄地烘托出人物的嬌美風貌,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少女蕩完秋千后的姿態(tài)神色。就在少女累得不愿動彈之時,突然一個不速之客闖進了她的世界。驚羞萬分的她,來不及穿鞋,顧不得金釵落地,低著頭,在慌亂中奪路而逃。走近門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她回過頭來,想看看這位年青的后生是否俊美。
乍辦?只能返身佯裝折梅,在附身嗅梅的同時,用眼角偷覷著,一回,兩回。
下片寫片刻之間曲折多變的動作,寥寥數語,卻把少女那種驚慌、羞怯、好奇甚至些許愛戀的心理活動描繪得栩栩如生。
我想,或許正是這一次的花園邂逅,讓李清照純真歡樂的少女時代戛然而止,曾經無拘無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她那一剎那的回眸,勾住了那位年青后生的眼,也將自己一世的情深深陷了進去。
他就是趙明誠,一個讓她獨抱濃愁夜剪燈花日思夜想卻又半路把她拋下的男人。
讓我們繼續(xù)欣賞清照的詞作。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卷簾人:此指侍女。
詞意: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說睡了一夜,宿醉仍未消盡。小心翼翼地詢問侍女:院中境況如何?她只說海棠花依然如故。是嗎?是嗎?我想一定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這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寫于早期。小令語言生動鮮明,詞意雋永,聲調優(yōu)美,短短六句三十三字,曲折委婉,幾度轉承,構成一個完整的情景短劇,人物、場景、對白和諧地組合一起,將惜花傷春之情演繹得搖曳生姿。
何止是惜花傷春?清照其實是在感嘆惋惜不經意間消逝的青春年華啊。
還記得不久前花園的那次邂逅嗎?
就那么匆匆的一瞥,那個風流倜儻的英俊少年就牢牢地占據了她的心房。多少次蕩槳荷塘之時,看著池中并蒂的蓮花以及沙岸上棲息的鴛鴦,她都心搖神馳,不能自已,對美好的愛情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甚至,下雨天,她還傻傻地跑出廂房去蕩秋千,耳朵,卻一直在聆聽著大門的動靜。
結果,除了風聲雨聲以及滿園落紅,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鐘情?其實,清照上次倚門回首后的驚鴻一瞥早就勾走了那位少年的魂魄,讓他從此也陷入了情網。
好在,沒過多少日子,明誠父親就來提親,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全了這對青年男女的夢想。
有資料說,趙明誠與李清照是一次元宵節(jié)賞花燈時相識的,可我寧愿他倆邂逅于清照“蹴罷秋千”后那個令人心悸的早上。
不管如何,自此以后,又一對情投意合舉案齊眉的神仙眷侶出現了,他倆堅信彼此就是那個緣定三生的人。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為了心愛的丈夫,清照極盡所能展現著自己的美麗與風情。我們順便看她寫的那首《減字花木蘭》: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稍顯矜持實則好勝俏皮之態(tài)呼之欲出,盡顯一個初為人婦的小女子為討新郎歡愛的嬌媚風姿,且寫得平易而情真意切。
可想而知,他們夫婦新婚燕爾之際是那般濃情蜜意。
只是,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前程功名也為了癡迷摯愛的事業(yè),趙明誠不得不經常遠游,數度離開。
蓮荷敗了可以再開,海棠瘦了能夠再紅,惟有人生的花期過了不會再綻放。
于是,我們看到了清照相思成疾的諸多詞章,看到人比黃花瘦的那份清冷和寥落。?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雙調五十二字,上下片對稱,各五句,均為三仄韻。
永晝:漫長的白天。瑞腦:香料名,即龍腦亦稱冰片。紗櫥:紗帳。東籬:泛指植有菊花的地方。
詞意:
薄霧蒙蒙,濃云密布,這陰沉的天氣讓人愁悶難捱。點燃獸形銅爐中的瑞腦香,看絲絲縷縷的香煙在屋內彌漫。又到重陽佳節(jié),獨自閨中夜半不眠,只覺得玉枕紗帳漸漸透出一股涼寒。
也曾在東籬把酒消愁直到黃昏日暮,歸來時空惹菊香滿袖,卻意興闌珊。別說這一切不讓人魂消神傷,當西風卷起珠簾的時候,簾內的人兒比菊花還要清瘦幾番。
這闋詞是詞人婚后所作,內容是思親,寫得情深意濃,自然真摯,最為可貴的是含蓄婉曲。全詞意在相思,卻不露痕跡,不著一字,單單通過鋪敘的手法,就將十分細膩沉重的別離之苦、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1101年,18歲的李清照成了太學生、學者趙明誠的新娘。
婚后的日子甜蜜幸福,夫妻倆雅好詞章書畫,夫唱婦隨,琴瑟和鳴,情篤意深。但趙明誠自幼便愛好前人拓片碑文題字之類的金石刻詞,婚后對金石學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聲稱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為此,他常常游歷在外,到處搜集文物古籍,在“文化苦旅”中自得其樂。這可苦了新婚不久卻孤居獨處的李清照。
大概是1103年秋的一天。
那天天色陰沉,濃云堆積,初為人妻的李易安百無聊賴,內心的愁緒如天色般憂郁漫長。偏偏這天還是重陽!
晚上氣溫驟降,睡至半夜,寒意徑自透進帳中枕上。佳節(jié)良辰,本是親友家人團聚,或攜酒登高或賞菊賦詩的美好時光,可如今自己玉枕孤眠,帳內獨臥,心上人卻在遠方。念及于此,清照內心滋生無盡的凄涼。
也曾想過打發(fā)時間,排遣對他的相思之情。這不,黃昏時,她把酒東籬,本想寬慰愁懷,誰知卻是空染滿身花香,徒增“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的遺憾。
是啊,如此暗香浮動,只一個人獨享,有什么意趣?不如回去吧。
回到閨房,颯爽的西風正掀動著珠簾,發(fā)出單調木然的聲響。看著這蕭瑟的情景,聯想到不久前把酒相對的菊花,只覺自己憔悴得比那菊瓣菊枝還要清瘦纖長。
他還好嗎?他是不是像她想他那樣想著她?他會不會因為寂寞孤獨另尋新歡,把香車系在了謝娘家?唉,不管了,誰讓他是她前世的冤家!清照想到這里,磨硯援筆,將一腔思念以及少婦的情懷全部傾瀉進了這五十二個字中。隨后,差人寄給了丈夫。
據說趙明誠看到清照的這闋《醉花陰》后贊賞不已,自嘆不如,但男人的自尊心使他產生了欲與愛妻一爭高下的念頭。于是,他杜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填了五十首詞。他將《醉花陰》夾雜放在這些詞中,找來好友陸德夫加以品評。后者玩賞再三,說:“只三句絕佳。”明誠問哪三句,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我沒有看過趙明誠的五十首詞,我知道的是,即使沒有陸德夫的品評,這三句也完全抵消得了明誠數量上的優(yōu)勢。因為,它在營造凄清寂寥氛圍的同時,也把清秋懷人的那份意境渲染到了極致。甚至,這三句也成了李清照的標簽之一。
從此,不只有柔情嬌羞、風情萬種,一個高標脫俗如菊花般傲霜凌寒的女子形象開始植根于我們的心間。
請隨我繼續(xù)欣賞清照的詞作,讓我們嘗試著走進她的內心深處,傾聽那獨特而有趣的靈魂歌吟。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雙調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韻。
簟(diàn):精美的竹席。裳(cháng ):古人穿的下衣,此指衣服。
詞意:
荷花香消、竹席漸涼時分,我輕解羅衣,獨自登上一葉小舟。抬頭望天,那白云舒卷處,有大雁成“人”字型飛翔南歸。雁兒帶來了他的消息么?可,不久就是圓月遍灑西樓的時候。
花兒徑自凋落飄零,流水從來一去不回頭。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的是兩處閑愁。這無法排除的相思、離愁,剛從眉間消散,卻又隱隱泛起在了心頭。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的詞,講述了趙明誠負笈遠游后李清照孤獨寂寞的生活,表達出她急切盼望丈夫歸來的心情,寄寓了對他深切悠長的思念。與其它相思別離題材相比,這闋詞沒有慣常的哭訴呻吟和痛苦幽怨,相反,卻在善解人意的寬容中反映出清照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小詞格調清新,意象蘊藉,十分真摯且不落俗套地將少婦那種至情幽懷描摹了出來。
陳廷焯對起手七字“紅藕香殘玉簟秋”尤為推崇,贊譽說“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我卻更欣賞下片的幾句。看似平易淺直,卻言淡情深,精妙傳神,真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也是李清照作品,或者“易安體”的特色之一。
婚后不久,趙明誠在朝廷謀得一小官,但仕途并不順暢。
隨著父親趙挺之去世,失去庇護的他為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夫婦倆和其他親屬從此都在青州定居下來。
從顯貴變成平頭百姓,對于他們反倒是因禍得福,他們因此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放到金石、字畫和古玩上。每得一本奇書,兩人便共同勘校整理,對一些罕見的珍本秘籍、書畫器物,更是愛不釋手,仔細把玩后還互相給予評價。他倆另外的愛好,是在閑暇時烹茶品茗賭書潑茶,并常常樂此不疲,歡快的笑聲時時回蕩在“歸來堂”上。
可以說,青州十多年的屏居生涯,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為幸福美妙的時光。
只是趙家藏品雖豐,仍遠遠滿足不了明誠的胃口。
為了獲取更有價值的碑文刻石等資料,趙明誠風塵仆仆,不辭辛勞輾轉各地,曾四游仰天山,三訪靈巖寺,一登泰山頂,用腳丈量著山川大地,用心感悟著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
只是李清照一介女子,不便隨夫遠行,于是,他不在的日子里,相思成了永恒的主題,尤其到了西風蕭瑟的秋季。
秋天的相思,凄美之外,有一種洗盡鉛華后的素樸和清涼。
面對滿池殘荷,眼看大雁南翔,獨自泛舟的清照心頭掠過一絲淡淡的憂傷,閑愁也在月滿西樓的想象中彌漫開來。
流年轉換,時光荏苒,落花流水依然。
好在她堅信,兩人雖天各一方,心中卻盛滿了對彼此的愛,而且不久后他一定會星夜兼程地趕著歸來。想到這里,清照緊蹙的眉宇稍稍舒展,可,究竟還有多少這樣的日子需要等待?
頃刻間,那份相思閑愁又爬上了她的心頭,開始泛濫......
蝶戀花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梅腮:梅花瓣兒,如美女香腮。花鈿:花朵形的貴重首飾。夾衫金縷縫:金線縫制的夾衫。山枕:墊高的枕頭。釵頭鳳:形如鳳凰的頭釵。
詞意:
春風化雨,冰雪消融。嫩柳初綻,如媚眼微張;梅花怒放,似嬌羞的香腮,這撩人的景致自然引發(fā)情思萌動。可,如此良辰美景,誰和我詩酒相伴?想到這里,不禁清淚暗涌。那淚,如帶雨梨花弄污了臉上的脂粉妝容,頭上的花飾也突然覺得無比沉重。
也曾試穿金線縫制的夾衫聊以自慰,斜倚著枕頭企望轉移心思,誰知竟然折損了發(fā)髻上的釵頭鳳。孤單的愁緒太濃,連美夢也消失了影蹤,只好在夜深人靜之時傻傻地將燈花撥弄。
這首詞感情真摯細膩,寫得蘊藉而不綺糜,婉約而不纖巧,將思婦神不守舍而又虔誠癡迷的內心情感表現得豐滿而富有韻味,不失為宋朝閨秀詞中的經典之作。結拍兩句尤為人稱道,被清代詞人賀裳譽為“入神之句”而倍受大家青睞,流傳久遠。
又是相思別愁。
如果說秋天的相思尚帶一絲凄美,那么春天的思念更易悲苦。
看來這次趙明誠在外的時間不短。
因為荷枯香殘、雁字回時,他沒有出現;簾卷西風、人比花瘦時,他依然寄身天涯。那么寒冬臘月大地冰封的歲末,他回來沒,恐怕也未必。轉眼間,浪漫的春風攜著溫柔的絲雨撲面而來。柳葉兒一片嫩黃,霜雪洗禮后的早梅開得正艷,時不時還飄來幾聲黃鳥婉轉的啼唱。
可他,依然沒有回家。
于是,似雪的梅、如絲的柳以及勃郁的春意更勾起了清照無邊的相思。這刻骨的相思,魂牽夢繞;這惱人的濃愁,排遣不開。真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坐臥難安。更漏將斷,深沉的夜色中一盞昏黃的燈火在明滅閃爍,除此之外,綿密的細雨仍下著,正淅瀝作響。
這個晚上,一種名叫幽怨的情緒第一次襲擾了李清照的心房。
鳳凰臺上憶吹簫? ? ? ? ? ? ? ? ?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鳳凰臺上憶吹簫:又名《憶吹簫》,取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的故事為名。雙調,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體。
金猊( ní):涂金的獅形香爐。寶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秦樓:原指弄玉及夫婿蕭史居所,此指自己獨居的閨樓。
詞意:
香爐已冷,紅色的錦被散亂床頭,我起得床來卻懶得打扮梳頭。任憑精致的梳妝匣積滿灰塵,不顧金色的霞光映照著簾鉤。生怕離別痛苦,多少話想要傾訴,卻不忍開口。近來日漸消瘦,不是因為多喝了酒,也不是悲秋的緣故。罷了,罷了。
這次,他執(zhí)意遠走,我縱然唱上一萬遍《陽關》,也難以將他挽留。他這一走,只剩下我獨守空樓。惟有樓前流水,才憐惜我整天注目凝眸。那癡癡的凝眸里,從今往后,自然平添一段相思新愁。
這首詞寫與趙明誠分別后的痛苦心情,可謂滿篇至情之語,一片肺腑之言。
之前的思婦詩詞大多是男性揣度觀察女子心事神態(tài)后所作,才氣雖高,筆力雖健,但往往顯得不夠自然純誠,有時又過猶不及。究其原因,心思總不如女性來得細膩敏銳。何況作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其情感世界比一般女性豐富充沛得多。
因此,她寫心中的離愁別怨,就更加纏綿悱惻,真切感人了。而且,與柳永單純的俗、周邦彥一味的雅相比,“易安體”創(chuàng)造了清新平易、自然率真為主要風格的文學語言。這些看似家常式用語,仿佛不經意間脫口而出,但細加玩味,卻蘊藉無限,十分精細,如這部作品中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休休”等等。
事實上,這些口語無不經過詞人的匠心獨運和熔煉加工,故而下筆精當雅雋,語工意新,毫無淺易平直之跡。難怪此詞一出便不脛而走,為時人傳唱不停。
再美好的生活再融洽的感情也不可能一直和風細雨。
時間老人固然能釀造醇香的愛情美酒,歲月之手卻無法抹去婚姻道路上滋生的荊棘和野草。不幸和痛苦永遠是人生的主旋律,美滿如李清照夫婦,也逃不過這魔咒。
應該說,他們青州前十年的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盡管明誠時常游歷外出,但畢竟只是小別,沒有真正影響他倆之間的恩愛和和諧。
大概1117年左右,趙明誠開始了新一輪的仕途奔波生涯,直至1121年做到了山東萊州知府。官位大了,俸祿漲了,應酬多了,隨之而來的誘惑更多。
他身邊開始頻繁出現一些年輕貌美的女人,他回家省親的次數少了,偶爾回來,逗留的時間更短了。
愛人的種種變化,清照看在眼里,痛在心頭。
此時的她已近中年,不再是當初那個青春煥發(fā)熱情洋溢的女子了,而熟稔的夫妻生活早已變得平淡無奇,加上自己沒有生育,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趙明誠的心態(tài),他慢慢冷落了清照。
看來中年危機不只是現代人的說辭和體驗。二十年的摯愛,尤其近五年的守候和相思,此時更多地轉化為猜忌和懷疑,于是,婚后累積的各種矛盾終于爆發(fā)了。
李清照敢恨敢愛、倔強自尊,而且是個有潔癖的女人。她在壟斷趙明誠感情的同時,自己同樣對他付出了全部的情感。她愛得太專一,太熱烈,太無私了,以致容不得對方半點“心有旁騖”。
這一次,明誠僅僅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不顧清照一再阻攔、挽留就踏上了去萊州的路途。
我相信兩人有過口角甚至爭吵,否則清照不會苦吟出“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這樣的辭句。
相思,閑愁,離苦,已然屬于過去,從今而后,籠罩清照心頭更多的恐怕是別怨了。
讓我們繼續(xù)欣賞清照的作品,感悟她中年以后的心路歷程。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殷勤:關心的樣子。謾有:空有。吹取:吹得。三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詞意:
海天相接,云濤霧海,千葉白帆在翻轉的銀河中舞動飄移。這壯觀的景象讓我的夢魂仿佛抵達了天庭。果然天際傳來清晰的聲音,親切地問我將去哪里。
我匯報說:求索之路曲折漫長,空有才華卻生不逢時。請求天帝讓那舉鵬高飛的九萬里長風來輔助,別停息,要將這一葉小舟帶到理想的目的地。
這首詞,與清照前期作品的風格明顯不同。它將夢幻與生活、歷史和現實融為一體,思路之闊,境界之大,想象之奇,令人驚嘆,是李詞乃至五代兩宋以來難得的浪漫主義名篇。
李清照本是婉約一派的代表人物,寫出如此豪放之作是有深層次原因的,最主要的一點是她本就思維活躍性格直爽,血液里流淌著抗爭、反叛的因子,而國破家亡的客觀因素以及惡劣現實的種種束縛和不堪更喚起了她想要擺脫困厄、追求自由的強烈渴望。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創(chuàng)作背景。任何藝術,離開了時代,脫離了生活,都不再鮮活,將變得蒼白無力。
那次清照夫婦倆鬧了點別扭不歡而散后,趙明誠策馬回到萊州。照例是迎來送往公務應酬,自然有美人投懷,花天地酒。但夜深人靜之時,浮現在腦海的竟然全是清照昔日嫵媚的笑臉以及近階段幽怨的眼神。他開始了反思。
捫心自問,清照才是真真正正對他好的女人,而他也一直對清照抱有深情。于是,他終于將她接到了任所,開始了另一段較為平靜的夫妻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1127年,金兵的鐵蹄踏進了開封,繼而勢如破竹一路南下,青州危在旦夕。
此時的明誠幾經調遷,正任江寧知府,無奈中,清照只好獨自一人整理攜帶了15車的古籍珍藏,匆忙加入了南逃流亡的大軍,余下的十多間書冊均在金兵攻陷青州時為戰(zhàn)火所焚。
逃難途中,別人是攜家?guī)Э冢浠\包裹,一般均為生活必須,而清照,這個弱女子,不辱使命,時刻沒忘了明誠的臨別囑托。
“······記得與明誠隔岸相別時,我在岸上大聲問他,如果金兵殺來,我該怎么辦?明誠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
清照后來在《金石錄·后序》記錄的這段話,說明了趙明誠對這些金石字畫的百般珍惜,難怪他最后臨終時,都沒有分香賣履,沒為清照安排好下半生,只是牽掛著他們的這些寶貝。
清照挑出十五車便于攜帶的金石子集,輾轉踏上了坎坷的逃難之路,這其實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一個弱女子,所開啟的文物保護的南遷之旅。
雖然最終這十五車文物也在南遷途中,或遺失,或被偷盜了十之八九,清照對所謂巋然獨存者,猶復愛惜,如護頭目,因為,這是他們夫妻節(jié)衣縮食搜購的文物,也見證了他們夫妻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美好時光,更是他們夫妻二人,窮畢生之力、蕩盡家財也要努力搜購、研究、欣賞的無價之寶,是他們夫妻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yè)。
這已不是簡單的文物,而是明誠和易安兩顆靈魂愛的結晶。
遺憾的是,當清照一路顛簸趕到江寧與明誠回合時,丈夫卻因城內叛亂、處置不力被朝廷革職查問。
李清照是個剛毅、堅強、勇敢的女人,而趙明誠卻是個明哲保身缺乏大義的一介書生。
被撤職后,他倆繼續(xù)逃亡,但往日的魚水和諧消失了。
當他們行至烏江-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地,面對浩蕩江水,清照再也無法抑制內心起伏的波瀾,脫口而歌詠出那篇傳世名作《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很顯然,她不只是借此指責丈夫臨陣脫逃的懦弱和無能,更多的是借助項羽的寧死不屈來諷刺控訴南宋王朝的委曲求全和喪權辱國,表達出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了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的豪情壯志。
所以,清照之所以獨一無二,正因為她的作品并非全是離愁別緒、兒女情長的傷春悲秋之作。譬如后來她六十七歲、孀居浙東時,當聽到大臣韓肖胄自告奮勇冒險去金國議事,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即興作了一首長詩相贈: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這就是擁有一腔熱血的易安,清麗灑脫的易安,心懷家國獨立的易安。
若只會寫盡情愁,易安絕不會是這樣的易安;而易安心間,自橫亙一股英雄之氣,有著一副錚錚傲骨!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才是完整的李易安,令人景仰之李清照!
清照吟詠《夏日絕句》時,趙明誠就站在她身邊,聞聽之后羞愧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他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奉詔前往湖州任上路過南京時,他突發(fā)瘧疾不幸身亡,年49歲,一段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那是1129年夏季的一天。
那天,她哭啞了喉嚨,流干了淚水,哀嘆此后陰陽相隔、人間天上。然而,斯人已逝,活著的人還得繼續(xù)趕路。
向南,一直向南,人在旅途,心卻在流浪。
一年后的一天早晨,清照身不由己,隨著流亡的人群飄蕩到了海邊。
一幅海天一色的壯美圖卷映入眼簾: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船搖帆舞、星河欲轉,這一切如夢似幻,讓清照仿佛羽化成仙,直達天庭。
失去親人的悲傷,在天帝慈祥的問候中慢慢消解,但對惡濁現實的憤懣,對懷才不遇的苦悶,清照再不掩飾,直截了當。不僅如此,她還殷切希望乘萬里長風,離開讓人傷痛的凡塵,去往一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美好世界。
可她真能忘了相濡以沫的摯愛嗎?這世上真有那樣的好地方嗎?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仲宣:即王粲,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抒發(fā)去國懷鄉(xiāng)之思,馳名文壇。隨分:隨意、隨便。
詞意:
深秋慘淡的陽光照著鏤刻花紋的窗戶,梧桐樹葉怨恨夜晚侵襲的寒霜。酒后更喜歡團茶的苦味,夢醒時分最好嗅聞瑞腦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結束,白晝依然非常漫長。遙想王粲登樓懷遠、臨風墮淚,只覺得如今的自己還要凄涼。罷了,不如端起美酒,隨意痛飲,別辜負了盛開在東籬的菊花黃。
顯然,這不是普通的傷秋詞。因為除了傷時念舊的懷鄉(xiāng)愁緒,隱約還有一種悼亡的情感寄寓其間。但與相同題材一味的凄苦哀痛相比,這首詞沒有一般的哭訴呻吟、扭捏作態(tài),相反卻有一絲倜儻悲慨之氣,而這也正是李清照的性格特征之一,即柔與剛的完美統(tǒng)一。反映到作品,自然立體感更加豐富明顯,藝術魅力大大增強了。
趙明誠的離世對重情重義的李清照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她曾經游離在虛幻縹緲的夢境,以此麻木神經、緩解苦痛,希望乘著鯤鵬、御風萬里追尋仙山瓊閣,結果,終究只是徒勞。
這世上從來沒有世外桃源,哪有什么救世主?最終,流血的傷口只能默默舔舐,孤獨的日子全靠自己獨撐。
又到了蕭瑟清冷的深秋時節(jié)。
半死的梧桐,讓她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失伴的鴛鴦;山河破碎,背井離鄉(xiāng),更使她深懷王粲登樓泣賦時的憂郁和惆悵。但清照畢竟是清照,她沒有過多的哀怨,沒有幽嘆呼號,只是頻頻舉杯,將滿腔憂國之憤、追懷故人之情寄托到對菊一醉中了。
清照愛酒,少女時代就愛:曾在荷塘溪亭喝得沉醉迷途,因不忍看海棠花落而“濃睡不消殘酒”。婚后,酒喝得更多了。不消說與明誠相伴與共的“酒意詩情”,即使獨自一人,也多次在東籬菊叢把酒臨風。
醉了,回家的路上,那輪滿月將她清瘦的身影拉得很長。
那些年因為明誠在,守候雖然漫長但還有希望。如今人間地下,所有的念想都成了回憶,而回憶總是讓人唏噓感傷。
那么還是喝酒吧,除了酒,清照再也找不到自我慰藉的其它辦法了。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亦稱“花想容”。雙調小令,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塵香:落花墜地,塵土中帶上了花的香氣。雙溪:浙江武義、東陽兩江流至金華時合并再入婺江,水流交匯處名雙溪,是當時有名的游覽勝地。舴艋(zé měng)舟:一種形似舴艋的小舟。
詞意:
風停了,塵土中散發(fā)著零落滿地的殘花余香;日上三竿,我仍無心打扮梳頭。風物依舊人不同,萬事轉頭都成空。
不待張口,眼淚卻止不住地往下流。聽說雙溪春色尚好,也曾想去泛舟散憂。怕的是,雙溪那里的舴艋小舟,承載不了自己無盡的憂愁。
這首詞采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借暮春之景,抒發(fā)了詞人內心的苦悶憂愁,塑造出一個孤苦凄涼中流離無依的女子形象。全詞格調深沉憂郁,意境渾成凄美,催人淚下。
明誠走后,清照在南國一路流徙輾轉,攜帶的金石文物喪失殆盡。孑然一身的她,在烽火連天的瓢泊中歷盡崎嶇坎坷。孤獨,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緊緊將她包裹,不時摧殘著她疲憊不堪的神經。
獨處并不等同于孤獨。習慣獨處的人,能坦然面對那個內在自我,并在沉思中享受人生;而孤獨者,很難直面自己靈魂的沉默,他們往往選擇逃避它,希冀用表面的熱烈和外部的喧鬧來麻醉自己。于是,孤獨往往走到最后,無一例外地陷進了脆弱。
現在的清照,就處于人生中最孤獨脆弱的時候。
這時,一個小丑出現了,他就是寡義廉恥、利欲熏心的小人張汝州。在清照寂寞無助的時候,他假意溫存,噓寒問暖。他的花言巧語使清照失去了最后一道心里防線。她本就不是一個淡泊之人,天命之年的她仍然向往著溫馨甜蜜的家庭生活。不久,她就嫁給了張汝州。
然而,命運并沒顯出它的慈悲。
顯然,這個賊子追求迎娶清照,不是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傾慕她無與倫比的才華,他所有的目的只是為了她的收蔵品。事實是,藏品遠沒有他想象得那么豐富,且清照抵死不愿相讓。
于是,哄騙、欺詐成了日常,發(fā)展到后來,他竟然惱羞成怒,對清照拳腳相向,甚至想將她打死。關鍵時刻,清照就是清照,那個睿智、剛毅、倔強的女子又回來了。她認清了張的丑惡嘴臉,拋棄了幻想,她要自救。在得知張汝州是以欺瞞手段獲取官職的證據后,她毅然一紙訴狀將他告到了法庭。
大宋律法,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證據確鑿,妻子也要入獄兩年。為了徹底擺脫這個惡棍,清照寧愿入獄,也不愿忍辱茍且。幸好,經過一眾親友大力斡旋,清照在牢獄只待了九天就被放了出來。
她自由了。這段可笑的婚姻終于結束了。她發(fā)誓再也不受別人的蠱惑,再也不憧憬所謂的婚姻生活。因為,她心里很清楚,沒有人能替代明誠,也沒有人再能喚起她曾經的情愫。她決定從此一人終老,在金華那間小屋,走完余生。
年年春色如舊,然而睹物思人,卻早已物是人非。
她累了,身心俱疲,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致。懶得早起,因為描眉梳妝失去了意義。傳聞雙溪風景如畫,或許可以泛舟游覽下?轉念一想,那狹長細小的舴艋舟又如何載得動如許的深愁。
也罷,還是一人獨坐陋室,在寂寞中打發(fā)流年,在孤單中默默發(fā)呆,默默承受老去伶仃的苦愁。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鑒賞我選析清照的最后一首詞,也是她最出名的經典之一《聲聲慢》。
讓我們,以一顆悲憫之心和深切的同情,一起陪伴這位中國歷史上才情雙絕的奇女子,走完她最后的人生旅程。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
將息:古語,即調養(yǎng)休息。損:極端,非常。次第:情景、情形。
詞意:
我苦苦尋覓,周圍一片冷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這忽冷忽熱的時節(jié),最難調養(yǎng)休息。三兩杯淡酒,怎能抵擋得了寒風的侵襲。似曾相識的大雁飛過,卻勾起了我對傷心往事的回憶。
凋零的菊花飄滿大地,憔悴不堪,無人采摘,更無人憐惜。守著窗戶,獨自一人如何捱到天黑。更有甚者,黃昏時分,滴答作響的秋雨正一聲聲拍打著梧桐樹葉。此情此景,又正是一個愁字概括得了的!
這首《聲聲慢》無疑是《漱玉詞》里最能反映清照創(chuàng)作風格及藝術特色的作品。梳理一下,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一,情感真摯,字字、句句均發(fā)自肺腑,沒有半點矯飾;二,看似家常用語,卻耐人咀嚼,十分精煉;三,白描勾勒,人物形象豐滿,意境動人,蘊藉無限;四,聲情并茂,韻律優(yōu)美,千古卓絕。
尤其起拍連疊七字,仿佛公孫大娘妙手舞劍,又似珠落玉盤嘈切錯雜,無不令人目眩神迷,拍案擊節(jié)。難怪《鶴林玉露》作者羅大經有“以一婦人乃能出奇如此”的感嘆了。
人生注定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尤其走到終點,往往無人陪伴。
國亡家破,親人離散,惟一的摯愛,也故去多年。當一些達官貴人繼續(xù)在西湖邊歡宴飲樂,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歌謠中醉生夢死的時候,清照獨自一人,在金華的陋室里,默默書寫著《金石錄·后續(xù)》,講述《金石錄》編纂經過以及夫婦倆收藏古玩書畫的細節(jié)。
多少次,寫著寫著,淚水濡濕了紙頁,也模糊了雙眼。恍惚中,依稀顯現的是明誠儒雅溫暖的笑臉,以及倆人品茗賭茶、琴瑟和鳴的溫馨畫面......
清照擱下筆,開始尋覓,尋覓那個熟悉的身影,可,除了冷清,哪兒有丈夫的一絲氣息?
窗外,兩三只似曾相識的雁兒掠過,卻捎不來他任何消息。院中落滿了凋零枯萎的菊瓣,西風颯爽中竟然飄起了雨滴。雨打梧桐葉,沙沙作響,卻更襯出周圍的靜寂。
還是喝點酒吧。然而三兩杯下肚,暖了身子,心卻越來越冷。啊,這黃昏已然難捱,那孤獨寂寞的漫漫長夜又如何熬得?
帶我走吧,明誠,讓我早點隨你去往你的世界。
校勘整理完《金石錄·后序》沒幾年,一代才女、千古詞后李清照,帶著對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年72歲。
告別清照前,讓我們稍稍再花點時間去瀏覽一下她的《金石錄·后序》片段:
······
后屏居鄉(xiāng)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
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jiān)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馀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馀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
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
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qū)區(qū)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
清照,我想對你說,雖然你晚年不幸,但你書寫的人生已然成了傳奇,你的作品早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千年來一直溫暖滋潤著華夏子孫的心田。
是的,你的詞作絕不會因滄海流逝而褪色,不會隨歲月磨滅而消失。
你曾經的快樂、苦難之魂,一定會在我們文學的傳承中得到永恒的慰藉。
這幾天,恰好是2022年的端午假日。擱筆之時,外面梅雨如絲,夏風中隱約粽葉飄香,耳際傳來一首低婉深沉的大提琴曲《離騷》。
或許這曲、這雨,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演繹、綿延,但此刻我心中同樣感受到了天上人間對清照的那份深情祭奠。
原來,千年來,清照和屈原一樣,從來就不曾孤寂。
(備注:本文在加工潤色過程中稍稍引用了簡友東方潤木的部分評論。如有侵權,當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