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為三種類型:享受樂趣,獲取新知,改變人生。——《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
(1)
4月剛看完的新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說實話,乍看這個題目會讓喜歡閱讀的人覺得過于功利,似乎讀書就是為了成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年輕人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從開始的懷疑到愛上閱讀,從百天讀33本書到一年閱讀365本,一直在挑戰自我,潛移默化中改變思維方式,找到閱讀方法,繼而逆襲成人生贏家。
我想一般人看這本書的第一感覺就是吹吧,這么神奇,通過閱讀就改變了人生。而書中推薦的閱讀方法去實踐的人恐怕也是寥寥無幾,一來可能不信,二來可能改變自我的欲望不強。
但,鑒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這本書中看到的東西當然也會不同,那就從我的視角聊聊閱讀這件小事。
(2)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我也不知道按照這個閱讀方法堅持下去能否成為牛哄哄的人物,對于閱讀,目前更多的仍處在享受樂趣這個層面。
干貨橫行的年代,總有人分享讀書的目的和意義,也就不難發現兩個極端,要不就是推崇讀書無用論,溫飽都成問題,哪有閑情看書,抑或過分強調讀書的作用,如果讀書并無所得,那還讀什么?
但,大千世界,平凡如你我,更多時間閱讀只是因為喜歡,享受讀書帶來的身心愉悅感和內心的安定,大部分的人沖著讀書有趣而非有用而讀。
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真正愛書之人,讀書就像一日三餐,一頓不吃都餓得慌,又怎會去探究多了會如何?
雖然對閱讀和成功之間是否有直接關聯不得而知,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多的是嗜書如命的人。李嘉誠每天睡前必看三十分鐘書,比爾蓋茨一周五本書,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兩年看了三千本。
(3)
記得前段時間一篇寫胡歌的文章提到,在人生的谷底是閱讀拯救了他。
在病中,他寫到:“車禍創傷了我的容貌,也沖擊了我的內心。每次當我戰戰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里尋找到勇氣和力量。鏡子的語言簡潔而充滿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于他而言,那年的車禍更像是一次鳳凰涅槃,重修的不只是容顏,還有靈魂的脫胎換骨。重新復出后,不再是那個光有皮囊的小鮮肉,更多的是讓人看到了他的謙卑和思想。
我想,這一切都歸功于閱讀的力量吧,雖然開始時他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和心理療傷,卻意外打造了一個更有思想的自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4)
所以即使讀書不一定能使人成功,但常看書的人思維模式和視角與不看書的人相差甚大。
特別是在人生的低谷,閱讀讓你知道這世上有與你相似經歷的人熬過苦痛迎來重生,你便又充滿了生的渴望,而不會在一次打擊前就郁郁寡歡,尋死覓活。
閱讀無形中也給予了我很多力量,在生活的重壓下,閱讀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樂在其中,享受片刻安寧,放下煩惱與瑣碎。只有文字躍入眼簾,跟著作者的思路同喜同悲,讓我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到廣闊的天空。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如此,又何必太在意眼前的得失,一切也就釋然了。
故讀書的三種類型,因人而異,各取所需,也許讀著讀著就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豈不一舉兩得!
我在這里書寫生活點滴及感悟,堅持寫走心溫暖的文字,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點贊,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