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論語·子罕》中有這樣一句話,“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是主要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認為孔子在修行修身的過程中摒棄了四種不好的心態,慢慢的養成了四個非常厲害的本事,絕學,分別是不以主觀意識妄斷客觀現實,就是不臆測,不犯絕對主義錯誤凡事辯證看待,就是不武斷,不固守成規而深知變通,不固執,不存我見以事實說話,就是不自我。
? ? 下面我就分別用四個故事來闡述這四種處事態度的重要性。
? ? ? 第一個故事很有名,相信的大家都聽過。從前有個富翁,老來得子非常高興,孩子漸大,富翁請來教師,教兒識字。第一天,老師教一個“一”字;第二天,教了個“二”字;第三天,教了個“三”字。孩子心里想:“一”字一橫,“二”字兩橫,“三”字三橫,“四”字一定是四橫,……,識字不難,何必還要學呢?于是便辭去了教師。一天,富翁要請一位姓萬的客人來吃飯,讓他兒子寫一張請帖。兒子在房里寫了好長時間都沒寫好。富翁推門一看,兒子在一張很長的紙上已畫了幾百橫,還在繼續畫,嘴里埋怨著:“這人怎么姓這個姓?我要寫到那天才能完成!”這就是典型的因為憑借主觀臆測而造成的弄巧成拙的故事。對于我們銷售人員來說,一切都是以數據和事實說話,在一個市場你招了一個新商,談得很歡,喝得很爽,此時的你很高興,但是不能就以為他肯定會給你做出很多的銷量,而是看他有沒有實際的推廣行動,愿不愿意配合公司做市場活動,那些只會在酒桌上劃拳而不會在市場上動手的經銷商不在少數,銷量永遠都不是說出來更不是想出來的。
? ? ? 第二個關于辯證看待事物的故事也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到了京城住在一個旅店里,晚上他做了兩個夢,一個夢是夢見自己在墻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夢見下雨天自己帶著斗笠還打著傘,他特別不解然后就去找算命先生解夢,先生說這還不明白嗎,在墻上種白菜,豈不是白費?下雨戴斗笠打傘不是多此一舉?秀才一聽就非常的沮喪就回旅店收拾行囊準備回家,店老板于是就問他怎么了,他把自己做的夢告訴了老板,老板大腿一拍,說這是好事啊,墻上種白菜不是高種嗎?打斗笠帶傘不是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頓時心情大好,參加了第二天的趕考,中了探花。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積極快樂的人,這類人一般都是會辯證的看待事物的人。武漢的暴雨一方面給城市人民生活帶了巨大的難處,另一方面會促進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進和完善,北方的干旱會促進人們提升節水意識。市場工作也是一樣,你想要得到更多意味著那就要付出更多。無論如何,學會辯證的看待事情的本質,不以表象去定性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正確的人生觀。
? ? ? 第三個故事本來想講鄭人買履的故事,但我后來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個很厲害的人物,用十年徒步走遍中國的神人雷殿生,十年,九萬公里,55個少數民族,走掉了19個腳趾甲,腳上走了230多個水泡,穿爛了52雙鞋,經歷了19次搶劫,40多次野獸攻擊,最后成為自唐朝以后首位徒步穿越羅布泊的人。他的這種毅力與精神最為可貴。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他在行走途中不斷做出的靈活的反應,根據身體的反應,自然環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出發時間和路線,他原來的計劃是在走到新疆之后就穿越羅布泊,但是經過考慮,他知道羅布泊的危險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最后決定把穿越羅布泊最為自己的最后一站,才有了這十年最后的一個完美的句號。我們公司的黃總多次教導我們,銷量就是尊嚴,要想盡一切辦法做銷量,如果僅局限于傳統的方法是很難有大的突破的,比如像我們的河南的許經理帶領的團隊敢于打破常規,積極和當地的教育部門取得聯系,邀請來到公司參觀,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 ? ? 第四個關于不自我,不自我也就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更多的設身處地的去考慮他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我們就不會去怪罪那些沒有在里約取得金牌的運動員們,也不會去怪罪王寶強所謂的“家丑外揚”,在市場上也不會去找一大堆的理由去搪塞經銷商。
? ? ? 孔子的這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一些做事做人的方法,但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只有設定階段目標,先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比如今天一個小時不碰手機,比如今天看一個小時的書,比如給每個見面的人一個微笑,比如上班早到五分鐘,比如給父母打一個電話,比如給每一次寫完文字并敢于分享出來的人一次掌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