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東半球、南半球。
②緯度位置:主要位于10°S—— 40°S,南回歸線橫穿其中部,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和南溫帶。
③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鄰印度洋,西北與亞洲隔海相望,南面與南極洲隔海相望。
2、范圍:
澳大利亞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周圍的一些島嶼。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居世界第六位,是大洋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澳大利亞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3、特有物種:
①特有動物:袋鼠、鴯鹋(刻在國徽的2種動物)、考拉(學名:樹袋熊)、琴鳥、鴨嘴獸等。
②特有植物:桉樹、金合歡
③形成原因:四面環海,環境單一;生物進化緩慢。
4、生物特點:
古老性、特有性、多樣性。
5、自然環境
①地形: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東西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分三個地形區——西部為西部高原,中部為中部平原,東部是大分水嶺山地。
(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在P75圖中了解主要地理事物:大分水嶺、墨累河、澳大利亞盆地、北艾爾湖、太平洋、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
②河流與湖泊:墨累河,發源于東部大分水嶺西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地勢最低處有北艾爾湖。
③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中西部)、熱帶草原氣候(在熱帶沙漠氣候北側、東側、南側)分布最廣;
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東部沿海);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南部沿海地區)。
特征:以熱帶氣候為主,呈半環狀分布,熱帶草原氣侯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廣;降水由北、東、南三面環海向內陸遞減。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6、地位:世界上放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7、自然環境影響下的農牧業:(三大牧羊帶)
(1)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形成了三個不同的牧羊帶。
(2)農業帶的分布:
①羊、?;旌辖洜I帶——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平原、西南沿海地區(肉用羊);
②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東南部墨累河平原和西南部沿海高原(肉用羊和毛用羊并重);
③粗放牧羊帶——主要分布在內陸地區(毛用羊)。
(2)養羊業的特點:養羊業產業化、機械化程度高,耗用勞動力少。羊毛和羊肉主要用于出口,商品率很高。
(3)農牧業的發展變化:二戰前,主導產業:農牧業,重要地位:養羊業。
二戰后:發展:工礦業、服務業,農牧業地位下降,重要地位:養羊業。
8、發展條件:
①地形寬廣平坦: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
②氣侯:澳大陸地處11S——39S之間,大部分為熱帶和亞熱帶,氣溫普遍偏高,適合一年四季放養綿羊;
③降水:澳東部為大分水嶺,迎風坡降水多;中部為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豐富。
④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侵襲。
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9、工礦業發達
(1)礦產資源特點(條件):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很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品質優、埋藏淺、易開采,其中煤炭和鐵礦石的出口在世界占重要地位。
(2)特點:采礦業發達。
①規模大,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機械化、自動化生產;
②礦產資源的開采率和利用率很高;
③注重環境保護;
④在采礦業的基礎上,發展了冶金業;
⑤世界重要的礦產品出口國;生產的礦產品80%以上出口于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3)工業分布:
①特點:分布在沿海地區。
②原因:人口、城市密集,靠近消費市場;海上交通便利。
10、三大經濟支柱:
農牧業、工礦業、服務業(目前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產業)。
11、人口與城市
(1)居民:典型移民國家,居民以白種人為主,通用英語,多信仰基督教;
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廣大的西部和中部人口稀少。
(2)主要城市
首都堪培拉,全國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鋼鐵工業中心;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有色冶金工業中心;
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有色冶金工業中心。
澳大利亞的四個別稱: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館、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