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寒園)
前些日子出了一個新聞“清華學神15門課滿分4門99分”,各種競賽得獎無算,還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某天又偶然看到一個問題“頂尖高校存在智商被碾壓嗎?”看到下面各類回答,心中感慨。
回答者雖都自稱學渣,可也只是比其他學霸稍弱一點而已,比起我們這類普通人來說,還是大大地學霸,都是高中獲得各種競賽金牌,思考將來上清華好還是北大好。
我是在高中時候才明白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智商比你高的人。小學初中都是普通的學校,當然那時候學習也都簡單,不會有什么特別難的題目,基本上只要努力下就能考個高分,那時認為大家也都差不多。像考了高分后,老師同學說你聰明,有時你也這么認為,后來明白只是當時比他們更踏實一些,努力一些罷了。
初中的知識都是基礎。現在回想初三時候,臨近中考,記得還每天晚上準時看完《李小龍傳奇》,周六玩游戲,大冬天的和小伙伴打一天的乒乓球,并不覺得有什么壓力,更談不上后來高考時的焦慮。鄉鎮里大家都睡得早,只偶爾聽得到幾聲犬吠。一門一門的寫完各科作業,把一兩個不會的題圈出來第二天問人。然后蹦到床上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每天也都能慢慢的增加幾個,然后心滿意足的睡覺(真的是存在良性循環這種東西的,生活中一件積極地小事,再引發其他微妙的好的轉變,然后漸入佳境)。
可能當時的感受還不太清楚,到后來一兩年再次回想,真切的感到一種成長的充盈感,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而且即使到了初三,也完全可以用無憂無慮來形容,心念單純如赤子。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高中以后,腦子里就開始不斷地蹦躥出各種念頭,“像一股斬不斷的‘流’”,睡前,上自習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胡思亂想了許多時間。而這在高中以下從未發生過。現在還記得小學時候晚上睡覺,閉上眼睛看到一片黑,不斷地向前探索探索,努力想想些什么,可什么事都想不起來,這個時候念頭就停“住”了。
成年以后我們就失去了這種能力,整日為學業、愛情、工作、一會吃什么好、周末學習還是玩等等瑣事煩惱不堪,反倒要通過諸如冥想,坐禪,瑜伽之類的途徑再次回想心念單純的小時候。
高中第一次月考下來才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世上還有智商差距這么一說。明明大家都坐在一間教室里學習,學同樣多的時間甚至到后來我知恥而后勇學得時間更長,依然擺脫不了被碾壓的結果。
也有很活生生的一個例子:一位同學每次考試都在年級前三,可他基本不怎么學習,課后有第四節晚自習從來沒上過,回宿舍大家都還在學習,他捧著手機玩游戲,成績出來依然是第一。這就讓人很無奈了,你學的時間這么短,我還比你刻苦,我怎么就比不上你了?就在這一刻,我們才慢慢觸及得到一些人生的內核:世界上就是有這么沒道理的事情,人生下來本身就是不公平……
像昨天那篇《不開心怎么辦?》,自己慢慢推倒出一個可以舒緩個人的渺小虛無感的法子——太上三不朽(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做到極致,每一個渺小和易朽的個人都有一點可能在這歷史長河里翻出一兩朵水花,而非湮滅無聞)。還有一句我寫上后想了會又給刪了:“當然是在人類社會和地球文明里。”
我實在不愿再加上這么一句,很多事你都不能往深了想。
想象中存在一條線,這條線以下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的,可過了這條線,真的是再努力也追不上了。那時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的我們還不能理解,接受這一點也并不容易,需要花好長時間才能慢慢消化。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這些殘酷的事實并將他們一一消化。沒那么簡單。很多也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從小被當做中心,學習成績優秀。可恰恰就是在他們令自己感到驕傲的那一領域里遭到了無情的碾壓,很容易走向抑郁,進而自殺。這都是有實實在在的例子的。(北大新生自殺拷問生命教育 入學21天自縊)
看到過一個故事,只記得大概:一個女生出生在農村,因相貌丑陋還是腦癱之類的原因,家人擔心她以后長大受到外界的諸多刺激會自殺,因此父兄人為切斷了她和外界的聯系,之后的人生穩穩當當,結婚生子,在小地方安穩度日。或許她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如家人所預料的受到太多刺激早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又或許她能跳出這個小地方,熬過了最初的艱難,逐漸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父兄的做法我們無法評判,誰又能說愚昧不是另一種幸福?見到更大的世界對有些人來說也是刺激。跳出了井口,世界更敞亮了,可也許你反倒不能適應抑郁而亡。人生就是一個個選擇,一條條岔路,既然已經選了這一條路,那另一條路已經隱沒不可聞,更無從想象。
關于天賦和努力有幾句話很流行,這里順帶說兩句自己的看法:
1.“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
如果因此又流入灰暗的情緒,可不是這話的初衷。其實也可以解釋: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正反饋得到好結果,自然而然有繼續前進的動力。一些努力的笨蛋發現自己學的時間比人家長成績還不好,得到負反饋,自然灰心喪氣。
可怕的是這一個循環系統(關于正負循環又是一個大話題,擴展一點,寒門之所以難出貴子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包括家庭教育,眼界閱歷等等都提供的是負循環)。因此要努力為自己創造一些積極地正反饋。
另外,又聰明又努力固然值得佩服,但更應值得敬服的是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堅持,即使生活不斷給你負反饋,你依然沒有say die的英雄好漢。說到這里我又想到了“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的劉皇叔。
2“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這是對很大一部分的懶惰的普通人說的。可以激勵他們工作學習中繼續努力,可一旦到了那條“天賦努力的分界線”,一旦足夠努力到了需要拼天賦的地步,排山倒海的挫敗感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小學時很多成績好的孩子被同學問到回家學習了沒?從來都答“回家誰還學啊都是玩!”大家都喜歡被看做聰明而非努力,因為這樣很有面子,努力更多等同于書呆子,是被看不起的,即使現在可能一些地方還在流行反智主義,讀書無用論。天賦永遠稀缺而受人追捧,可堅持不懈在努力的人其實更值得我們鼓掌。
人生是多元化的。學習被人碾壓,你還有其他的興趣愛好比別人強,愛情失利你還有友情……那些自殺的人都集中到了某一個點上,鉆牛角尖了,可身在局中往往不容易看清。
一方面,對于天才——清華滿分學霸的人生目標:“我會用自己有限的經歷去攻克人類未解的問題,為文明做貢獻,為人類謀幸福。”
我們還能說些什么?他們的層次已經高出普通人太多,對于天才我們真的好好欣賞就夠了,甚至還要感謝他們的存在,走在整個人類的最前沿,為我們這些普通人可能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幾十年后的子孫都因此獲利。
另一方面回歸到我們自己,普通人是一個令人稍顯尷尬的詞語。雖然我們年輕時都夢想過自己如何的不平凡,但慢慢便會在復制一般的平庸日常里最終發現自己的平凡。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他們又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你可以成為水手,成為船長,當電影明星,作家,做成一個商業品牌等等等等,關鍵是不要給自己設限(Don’t put limits on yourself),拓展自己的可能性,探索事物的邊界。人生是多元化的。有些雞湯了抱歉,道理永遠蒼白,是人都能懂,可人是被經歷定義的,也只有知行合一才令人震撼。
我很喜歡庫克船長的一句話,(他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三度奉命前往太平洋,繪制了太平洋地圖,創下首次由歐洲船只環繞新西蘭航行的記錄):“我的目標是走得比前人都遠,直到可能性的盡頭。”
原諒我如此迷戀可能性,我是想說,如果人類的前沿的探索是一條不規則的圖形,你在主流的大方向上無力向前,但可以另辟蹊徑,從不經意的小地方突破,也許會有意外收獲。即使作為普通人,依然可以有許多可以探索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