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1年,陳道明16歲,在十二中就讀,恰逢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在校招生。
朋友們三三兩兩,拉著陳道明到現場,他無心面試,卻被評委選中,順理成章進入劇院學習。
之后七年,默默無聞跑龍套,站在臺上,沒有臺詞,小角色演個遍。
演工人,進煉鋼廠待三個月,摸透工人心理,體驗工人生活,琢磨工人形象。
上臺時不是工人的他,勝似工人。
他不是在演戲,是在做自己。
認識妻子杜憲時,杜憲正在北京廣播學院就讀。
天津到北京的距離,不遠但也是異地。異地戀愛豈能長久?
跑了七年龍套,他果斷決定:考取中央戲劇學院。為前途,更為心愛之人。
他說:“當年在天津人藝,如果我沒有遇到杜憲,我就不會想去考中央戲劇學院。”
天道酬勤,陳道明一舉中第,迎來事業轉折點。
1978年,陳道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學表演,于1984年出演了電視劇《末代皇帝》中青年溥儀,隨即一炮而紅。
02
1988年,《末代皇帝》播出,紅遍大江南北。憑借溥儀一角,陳道明榮獲“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正如獎項的名字,“飛天”,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一飛沖天。
沒有溥儀,就沒有方鴻漸。“溥儀”紅了,“方鴻漸”也看上了陳道明。
1990年,錢鐘書的《圍城》開拍。
導演黃蜀芹邀約,陳道明心有顧慮,怕演不好,不敢應承。
導演比陳道明更執著,劇組全員包括葛優、英達,都準備就緒,就差陳道明一人。
導演軟硬皆施,陳道明拗不過,答應了。
知識分子氣息濃郁,卻也帶著幾分玩世不恭,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仿佛從不曾在書里,而是實實在在的真人。
錢老先生看過后,大肆贊賞:“陳道明讓我看到了活的方鴻漸,表演傳神。”
馮小剛拍攝《一地雞毛》選角時,對陳道明是否能演好八面玲瓏的小林一角,心存疑慮。
溥儀和方鴻漸的氣質多少與陳道明有些接近,但小職員知世故、處處討好的市儈味道,陳道明能把握好嗎?
陳道明把馮小剛請到家里,一向不喝酒的他,舉杯敬馮導,一飲而盡。
“這次我聽你的,該怎么要求你說。我喜歡小林這個任務,一切不在話下。”
陳道明交了底,馮小剛放心了,這角色妥了!
片場上的陳道明,一改往日清高形象,跟著角色變成了市井小人物。處處獻殷勤,做事瞻前顧后,畏畏縮縮,這就是角色要的感覺啊,全劇組敬佩不已。
戲拍完,陳道明高傲的知識分子形象又回來了。
馮小剛笑話他,變臉真快,會裝。他笑笑:“演員就是我的一個職業,我就是一個戲子。”
只要角色需要,低頭又算得了什么。
馮小剛就評價過陳道明,說他是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里低下頭的人。
出道30多年,只拍了19部電影,35部電視劇。
陳道明不算高產,但塑造的角色卻個個深入人心。
若不是懂得琢磨,舍得放棄,百分百投入,又怎能演一個是一個,如此贏得觀眾青睞?
03
人生中第一個難忘的七年,是跑龍套的七年。
第二個值得提的七年,是得意忘形后,自我修整的七年。
演完方鴻漸后,名氣愈發高漲,陳道明膨脹了,浮躁起來。
因角色與錢老先生結緣,錢鐘書先生對陳道明的影響頗大。
“父親和錢鐘書對我一生影響很大。90年代后,有一段時間我挺浮躁,后來我跟錢老先生一共聊過三次。
錢家唯一響的東西就是藥罐子,在錢家能聞到的是書香。
那時突然感覺到在這種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搖頭晃腦啊,自以為是挺可憐的,因為那個時候正是自己覺得自己像個人物,突然感覺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們只是飾演文化的人。”
飾演文化的人,不是文化人。于是,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陳道明拒絕了所有邀約,選擇離開演藝圈,沉淀自己。
這一退,就是七年。
讀書寫字,彈琴靜心,他跟演藝圈一直保持著距離,隔絕紛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豐盈富足。
04
崔永元采訪他,卻連連被批評,批評他沒戒煙。
他對崔永元說:“你真是不像話,你應該戒煙,真的。”
他就是這樣,仗義,正直。
還記得去年大年初一,馮小剛家庭聚會上,要求《芳華》女主角苗現場跳舞。
陳道明覺得欠妥,為苗苗解圍:人家穿著高跟鞋不方便。
旁邊有人附和:“比劃比劃就行。”
陳道明怒了,爆了粗口:“你TM沒看過跳舞啊!”
陳道明的風度和修養盡顯無遺。
正人君子,說的就是陳道明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在演藝圈,更是難得。
演藝圈太亂,能在這亂中取靜、獨善其身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如今,陳道明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期待這正氣之風,能一掃演藝界的陰霾,迎來穿透這虛名浮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