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一方烏石冼臺,扯一塊素帛羅帕,展一卷青檀生宣,天地為跋,秋來作畫。
潑墨寫意、水粉淡描、重色油彩——過往的足跡是枚印章,刻在了那些歲月留痕的畫作里。
這個周末,我們踏上尋秋之旅,去往浙江臨安太湖源鎮指南村。
這是2016年秋《遇見指南》一文的開篇。
時隔三年,一樣的深秋時節,一樣的入夜時分,再次來到這片村落時,《遇見指南》已然續篇為《又見指南》。
照舊入宿在塘頂的“云松人家”。迎客的只房東一人,少了那條乖巧的護院狗貝貝。
房東說這幾年村里禁止散養禽畜,貝貝和蘆花雞都送走了。
哦,這樣???誰輕嘆一聲。
烏桕頂著黑布,山巒垂頸不語。新農村建設讓小山村更規整潔凈,沒有了犬吠與雞鳴的擾人清夢,這樣的夜是安睡的,但也缺了鄉野之趣。空落落的,似霜后的榆錢葉子,打著彎兒,兀自掉了一地孤清。
2016年
幸好,蒙在被子里生出的短暫惆悵,一大早就被家雀的嘰喳麻溜溜銜走了。
早起的鳥兒吃獨食,早起的人兒賞佳景。天剛放亮,已經有三兩影人選好機位,支起了相架。
今年的稻谷收成也早,田間農事已畢,螢火蟲逐著稻香的金色歌謠,只能在舊照里領略和遐想了。
2016年
2019年
觀景臺,從前秋色雖好,怎奈形單影只。而今結伴重游,三五邀約湊成了二十來人的團隊。情景交融處,眾人樂得忘了留一張合影。
2016年
2019年
一直自詡為“老男孩”,此行加入了八十二歲我的父親,這幫“老男孩”不情愿地升級“老男人”了。
多么微妙的面部表情!【圖/龍游天下】
攝影人不僅要發現美,更要善于捕捉至情至性的細節,它們藏于市井生活,并且只停留瞬間。
新舊交替,若不是店招上的“一號店”提示,哪分得清此時彼時。
2019年
2016年
暖陽下隨意游走。
指南村位于臨安太湖源頭的南苕溪之濱,海拔近600米,村子左右兩側分布著470余畝梯田。周圍古樹參天,至今還保留著三百四十多株楓樹、天目鐵木和銀杏為主的珍稀古樹。
九曲十八彎的古道與多樹種的結合,讓指南村的景致立體富有層次,色彩鮮明多變,被稱作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之一。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兩次來指南,天氣都晴好。湛藍、橙黃、鎏金幾近滿溢,飽和到讓人懷疑光譜中是否存在這般魔幻色彩。
置身畫卷中,家家戶戶的露臺上若能再點綴些花草,就真格完美如小瑞士了。
各具特色的農家民宿,或掩于山坳或立于溪畔,中檔人均日消費120~150包吃住,在浙北地區的競爭力可見一斑?!队鲆娭改稀?/p>
三年過去了,“云松人家”的報價為160,良心生意。
2016年
2019年
昔日“銀杏王”前入鏡的陌生游客,如今換作了熟悉的面孔。
2016年
2019年
亦苦亦甜,帶娃辛苦的同時,享受著天倫之樂。
南瓜餅冒著熱氣,只可惜物是人非,轉了一圈也沒見著當年在樹下賣餅的失明阿婆。
2019年
2016年
阿婆比劃著“兩塊錢一個”。
少年不識愁滋味,追求潮流與個性,喜歡一切新奇的玩意兒。而這個年紀的我們往往沉迷于懷舊:手工南瓜餅的香糯,那是一種揉搓了情愫的古早味。八十六歲阿婆的和藹面龐、淳樸鄉音,且靜靜坐著看她賣餅,也能教人跳脫俗世,忘了煩憂。
村前一潭清池,名曰天池,占地十五畝。1966年由村民合力開挖而建,引山上清溪入潭,終年池水碧綠。這里也是整個村落的核心部分。
古木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綃煙似帶,村外水如環。臨水而居,祖輩修來的福祉?!队鲆娭改稀?/p>
2016年
2019年
屏氣凝神,記錄下這天池碧水如藍。
姐妹同游
祖孫三代
不覺又來到了井邊。
萬千儀態比不得一眼古井一幀落葉,靜默生凝聚,有股內在的力量。喜歡這樣的小景,也愿意和如此性情的人親近。謙卑過活,族群中不去充當精神領袖心靈導師,樸素地過好自己,與之同道,久不覺厭?!队鲆娭改稀?/p>
2016年
2019年
葉子,是不會飛翔的翅膀。
翅膀,是落在天上的葉子。
水渦中的倒影,迴旋著阿桑的暗啞哽咽。那個曾經滄桑質感的靈魂女聲,隨葉子飄去了天上。
新建的民俗文化禮堂
跳躍的黃帽綠包迷彩褲,和做舊的中式雕花白墻相映成趣,既傳統又現代。
曬秋
開心,是最容易傳遞的情緒。
飯點回到“云松人家”,庭臺農家土菜,悠哉。席間補上了大合影,團友還自愿報名了下午的古道徒步活動。
不知哪兒冒出兩個小把戲湊熱鬧,看這熟絡勁兒,興許是房東家的。
陽光刺眼,樂樂哭鬧起來。待她長大再瞧這張相片,一定很有意思。
臨川古道位于浙西天目山脈延伸段崇山峻嶺中,起止線路從臨安臨目鄉到安吉山川鄉。
飯后小憩,兩點半準時出發。
指南村僅213戶人家,720多人,卻沉淀著古風古韻。據記載,從村中古墓發掘的古石器和古錢幣推算,指南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F有古姓、古塘、古樹、古祠、古廟、古宅、古墓“七古”。
行至一處拆遷中的農戶,暼見地里丟棄的石缽,是否年代久遠無從考證,完好無損的雕刻著實可以當一個花器。不是因為太沉需負重前行的話,真有心背回去了。
三個多小時,一路野山野坡野地,上上下下共穿越了塘頂、橫渡、指南、楂嶺四個村落。
去時穿防寒服的這位,沒走完全程已脫得只剩吊帶,一個字:熱。
在專業戶外驢友看來,臨川古道的自虐程度充其量不過算是菜鳥級,但對母親這樣的高齡,不失為挑戰,大伙兒都為她點贊!
腳下的每一步磕跘,換得眼前的每一處秀麗——所有看點都靠體力和毅力得來。若途中當了逃兵,自然就錯過了那些精彩。
沿途風景,被評為秋季十大經典徒步路線是有道理的。
2019年
圖/龍游天下
2016年
昨日黃金甲今朝似仙境,薄霧輕靄柔軟了峰嶺的輪廓,也阻隔世間絲絲縷縷的煩憂。此情此景,完全契合前幾日友人所發,摘自劉亮程的文字: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队鲆娭改稀?/p>
獨樂不如眾樂。至親好友一道,怎會孤單。
一天的戶外活動結束,桌上的飯菜余溫未散,農家樂的保留節目篝火晚會等不及開始了。
從復古迪斯科到新疆舞;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江南Style》;從騎馬桿到跳火盆,三歲小娃娃至八十多的老人集體出動,笑聲交織著歌聲,嗨翻了全場。
這次篝火晚會我們反轉為主角,上海的游客加入了進來,就連原本不屑參加“老年人活動”的女兒也被轟趴的歡愉氣氛所感染。
火苗映紅了父親的臉龐。晚年生活有那么多的溫暖相伴,我想,他是幸福而不留遺憾的。
2016年
入夜,同住一家客棧的上海某徒行俱樂部四十余人,在露臺上舉行篝火晚會,邀我們一起參加。唱唱跳跳,玩玩真心話大冒險,一天的疲乏都散了。《遇見指南》
《遇見指南》的結語中我這樣寫到:彩蝶當空自飄零,落葉次第排疊,分明是秋陽里一闕溫潤舒緩的賦格與前奏曲。
遇見指南,沉醉在金秋編織的斑斕里。他日若有緣再遇,我會怎樣回憶,你又是否一如往昔?
今再訪指南,山川尤在,仍舊是那闕復調樂曲——親情和友情作為織體,愛的主題不斷再現。
拿什么作本篇的結語?
我想說,小到三天可見的朋友圈,大到受眾龐大的Ins,任何平臺僅當作記錄當下、回憶過往的載體罷了。如果但求圍觀與打賞,本真的生活狀態變相為秀場,我們離跳梁小丑便不遠了。
反之,我們的經歷與思考,如果忌諱旁人的看法太多,羞于表達恥于流露,活著也就失去了意味。
大道至簡,這是古話。
過得隨性些,這是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