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題來自知乎的一個問題“如果火燒赤壁讓諾蘭拍,會怎么寫劇本?”
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尤其是在前天下午看過《敦刻爾克》之后。
所以認真假想了一番,如下:
“敦刻爾克”和“赤壁”同為知名戰(zhàn)場。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關(guān)于“赤壁之戰(zhàn)”的史料遠不及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史料來得豐富。這對于“赤壁”電影項目來說,既是不利之處,但或許能讓諾蘭在創(chuàng)作上能有更多的自由發(fā)揮。
《敦刻爾克》是諾蘭迄今為止導(dǎo)演的唯一的一部戰(zhàn)爭片。如果用他演繹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方式來演繹赤壁之戰(zhàn),那么所呈現(xiàn)出的效果會是怎樣的呢?
在此只能小心假設(shè)一下了。我們假設(shè)諾蘭導(dǎo)演的這部片子就叫做《赤壁之戰(zhàn)》(女主角有可能是景甜。但是我們知道,《敦刻爾克》是沒有女性主演的,所以《赤壁之戰(zhàn)》大概也不需要)。
《敦刻爾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三條時間線,空中一小時、海上一天、陸地一周,三條線偶有重合之處,兩兩交匯處,不惜倒敘。
《赤壁之戰(zhàn)》的三條時間線,可以是孫劉曹三方,劉備軍的一周、孫吳軍的一天、曹操軍的一小時。
主角必須是小兵,或者上了年紀的普通軍官。就像《敦刻爾克》那樣。如果非要出現(xiàn)劉備、曹操、孫權(quán)、關(guān)羽、周瑜、諸葛亮這些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的話,我希望是側(cè)影或背影。“雄姿英發(fā)”,有個姿勢就好。
《敦刻爾克》基本沒有出現(xiàn)具體的德軍形象,這在《赤壁之戰(zhàn)》中很難做到。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依樣處理。因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是撤退,嚴格說來,并非對壘的戰(zhàn)場,赤壁則是實打?qū)嵉膶?zhàn)之地。席卷而來的曹操軍形象很難做虛化處理。
按照傳統(tǒng)認知,完整的“赤壁之戰(zhàn)”,開始于曹軍征荊州,結(jié)束于曹操敗回北方。但是因為剔除了高層人物的戲份,所以荊州討伐戰(zhàn)中的“火燒新野”“三顧茅廬”不會展現(xiàn)。
這樣,起始點只能是當陽長坂的大逃亡。從當陽長坂到火燒赤壁,大概是三個月距離,所以我們不必拘泥“一周”這個時間段。劉備軍的時間線長度可以拉抻成三個月。
故事由一個小兵跟隨劉備的逃亡拉開序幕。他是荊州人,是劉備手下的小兵。他的父母妻兒也在一起逃命的隊伍里,他不想跟他們分散太遠。他所在的軍團全部是由荊州人組成,大家的父母妻兒有很多也在這條逃亡路上奔波。可是要奔波去哪里呢?曹操占據(jù)的北方是敵境,而東吳那邊也和荊州人有著殺父之仇…
有流言說大家的目的地是不遠處的江夏,也有人說劉將軍要逃到遙遠南方的蒼梧去。去蒼梧?那大家豈不是真要變成一支狼狽到底的流浪軍團?
然后這名荊州小兵發(fā)現(xiàn)了神色慌亂的另一名小兵。從口音能聽出來,他不是荊州人。他說他自己是徐州人,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追隨劉將軍了,他一道而來的同鄉(xiāng)幾乎都已經(jīng)戰(zhàn)死。
徐州人?徐州在何方?這些荊州小兵只知道,徐州方位大概是在荊州的東面、北面。那里是曹操的地盤么?也可能是孫吳的地盤…所以,他們對這個徐州小兵并不信任,甚至很厭惡。可能只有最初出現(xiàn)的那位荊州小兵,對那個徐州人,還保留了些許的對待戰(zhàn)友該有的和善。
在《敦刻爾克》里,那些英國人、法國人,會隨時接收死亡,死亡威脅主要是空中的轟炸和海上的魚雷。
而作為一個公元208年的劉備手下的小兵,不可能感受到炸彈和水雷,那一年,對于大家的威脅,可能是饑餓,還有更主要的,建安十三年肆虐中原的大瘟疫和一股一股追趕前來的曹軍騎兵。
同路逃亡的平民無疑消減了劉備軍的戰(zhàn)斗力,混雜有平民的步兵軍團很難迅速組成對抗騎兵沖擊的有效隊形。而面對騎兵時,即使只是前來巡邏騷擾的小股騎兵,如果疲憊且饑餓的步兵不能立刻組成堅固陣型進行防御的話,那么步兵們也就只有被屠殺這一個結(jié)局了。
還有瘟疫。作為主角的荊州小兵,父母在突然間便奄奄一息,他們勸他不要管他們,得趕緊帶著妻兒逃命。他送他們遠離大道,對著他們磕了頭,留下大部分干糧,然后帶著妻兒去追趕自己的同伴去了。
在這追趕同伴的過程中,他會遠遠看到抱著嬰兒單騎脫出的騎白馬的趙子龍,會聽到遠處張翼德在當陽橋的一聲怒吼。當然,他仍然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神情和面容。
在漫長的逃亡過程中,這位作為主角的荊州小兵和妻兒當然會親身面對來自曹軍虎豹騎的砍殺,但最好是由那個如孤雁一般的徐州小兵出手將他們救下來。
在當陽,大家聽說有大人物從東面來。難道最終的目的地是在江東?可那兒的人不是荊州人的不共戴天之敵么?
這條時間線的尾聲,已是寒冬。荊州小兵和徐州小兵一起遠遠看著道士打扮的諸葛孔明在夜晚高處的祭壇上跳出奇怪的舞步,然后風從東面吹來。
這兩三個月中,無論是荊州人、徐州人,還是吳人,都在摩擦中,暫時交融在一起。對于很多荊州人來說,自己的親人在逃亡路上,死于饑餓和曹兵。還有致命的瘟疫,應(yīng)該也是曹兵由北方帶來的吧。所以他們即使比吳兵更加清楚曹軍的可怕,但也更加有志氣同仇敵愾,拼死一戰(zhàn)。
而對于吳兵來說,荊州人是殺了孫將軍父親的仇人,但為了讓自己的父母妻兒不至于像荊州人的父母妻兒那樣狼狽逃亡,看來也只能好好打一仗了。何況大家的并肩作戰(zhàn),也就只在這一夜而已。
?接下來是孫吳軍的一天時間線。
還有曹操軍的一個時辰時間線。
那一天,是赤壁決戰(zhàn)的那一天。
那一個時辰,是赤壁火起的一個時辰。
限于篇幅,這兩條線不再詳細敘述。
只提一點,就是三個月時間線中的荊州兵和徐州兵,在赤壁的火焰中,會看到曹操陣營里,被殺死、燒死的同樣來自荊州和徐州的士兵。在這部假想的電影里,曹操大軍當中的荊州小兵和徐州小兵的的時間線,只有一個時辰。擁有三個月時間線的荊州兵、徐州兵,會在某幾個鏡頭中與只擁有一個時辰時間線的荊州兵、徐州兵互相殺戮,然后他們愕然發(fā)現(xiàn)倒在腳下的敵人的面孔,對自己而言,曾經(jīng)十分熟悉(當然,腳下的尸體中,大部分還是之前從未有過的交集的青州兵、冀州兵、豫州兵、吳兵……)。
所以,即使這部《赤壁之戰(zhàn)》是在努力模仿出《敦刻爾克》的那種感覺,但像后者那樣無數(shù)民船以家鄉(xiāng)之名前來救援的感人場面,大概很難在《赤壁之戰(zhàn)》中構(gòu)思出來吧。
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難以移植之處。
最后,東風將大江吹燃又吹熄。暫時的和平到來,那是在無數(shù)年后。
那時,文人泛舟在月之下、江之上。
在《赤壁之戰(zhàn)》結(jié)局,對應(yīng)于丘吉爾的演講的,該是那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或者那篇“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最后的最后,應(yīng)有字幕提示:蘇東坡的“赤壁”,其實并非三國周郎的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