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職媽媽三個多月了,在摸爬滾打中總結,嘗試了很多種時間安排方式,終于找到了合適自己的方法,實現了能保證充足睡眠的情況下安排好各項事務,不需要每天處于忙碌和干不完家務的壓力之中,離我的“高效率,慢生活”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我的情況是大寶不到四歲,小寶兩歲多一點,平常基本需要一個人搞定家中一切,老公偶爾不加班幫忙干點家務。分享我的方法,希望增加媽媽們的信心,只要善于觀察和總結,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且方法得當的話,在一個人搞定娃和家務的同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基礎信息
第二部分:進行系統的時間管理
第三部分:巧用時間
第一部分 收集基礎信息
收集基礎信息階段主要是記錄媽媽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摸索自己和孩子們充足睡眠時長和精力底線。
一、記錄時間的使用情況
要想提高時間利用的有效性,記錄時間耗用的實際情況是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只有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到哪兒了,才談得上時間管理。同時,這是基礎工作,它將為時間分析、時間整理、重新安排時間提供基礎數據。
最開始我是拿紙和筆記錄,過一個小時記錄一次,堅持了一個星期,整理了一份時間管理表。后來用atimelogger記錄,干完一件事情記一次,這個應用對我來說的好處就是可以統計每項事務所花的總時間。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分析,我每天的時間分配是否和我的目標匹配?比如經過統計,我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4個小時,這是和我的目標匹配的,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育兒。我每天花在家務上的時間是5個小時,這是和我的目標不匹配的,我并不想成為家政能手,所以后續會考慮請鐘點工分擔家務。
二、摸索寶寶的充足睡眠時長和精力底線。
保證充足的睡眠是寶寶健康的基本,睡眠不足會導致寶寶情緒不佳、胃口不好,長期下來肯定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調整作息是很重要的,而作息調整的基礎是要掌握好寶寶的睡眠時長。在網上或書上都能找到寶寶睡眠時長隨月齡變化的介紹,但是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尊重個體差異,認為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都是不一樣的,需要觀察得出。
我的摸索方法比較原始,就是通過一段時間讓她們睡到自然醒來觀察。記錄下午從睡著到自然醒來的時長,晚上從睡著到第二天早上自然醒來的時長。兩個時長相加,就是寶寶一天的總睡眠量。
所謂精力底線,就是寶寶從早上醒來,到她第一次表現出疲倦的時間間隔。這是用于考慮是否安排午睡用的。比如說大寶,她經常不想睡午覺,但是到傍晚的時候就會因為太疲倦了而情緒不佳,這樣一來,就最好安排午睡。二寶因為還小,一般在吃午飯之前就表現出疲倦了,所以她一般一吃完午飯就自動跑床上睡覺去了。
三、摸索自己的睡眠時長和精力底線。
和要保證寶寶的充足睡眠一樣,父母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長也很重要,因此也要觀察自己,睡多少時間正合適。觀察精力底線也是用于考慮是否安排午睡。
我比較尊重自然規律,根據人的自身規律來安排時間,不和自然抗衡,計劃和執行起來就比較順暢。
四、利用各種表格收集任務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手忙腳亂,無比焦慮,后來才發現是因為我經常會遺漏掉一天中某些自己覺得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所以讓所有的事情都浮出水面,而不是藏在腦中,這一點很重要。
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收集任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我是使用趁早小店現成的表格和清單按類別來收集。
利用每周菜單,確定每一天的一日三餐是什么內容,寶寶的上下午點心是什么,這樣就知道每天要準備什么食材,同時確定每周哪幾天要去買菜。
利用每周清潔計劃,確定哪天需要拖地板,哪天需要清洗衛生間,哪天需要洗床單等。
利用每周美麗計劃,確定哪天需要敷面膜,哪天需要護理身體等。
利用家務清單,確定其他需要完成的家務。?
第二部分 進行系統的時間管理
管理是在某種模式下進行的活動,所以必須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模式,才能做好管理。全職媽媽的任務內容基本已被固定,而且大多數時間是服務于他人,服從外界的時刻表,沒有太多個人的自由,所以我的模式就是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利用最簡單的方法。
一、固定吃飯睡覺鐘。
有了第一部分的基礎數據,就可以統籌考慮時間的安排了,而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又是最先需要確定的。
比如大寶總的睡眠時長少于二寶,而我又希望大寶和二寶晚上的睡覺時長是一樣的,這樣就為保證我自己的充足睡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此一來,就要保證大寶的午覺時間短于二寶,而恰好大寶也希望吃完飯以后能夠玩一會兒,我就和她約好等妹妹睡著了她再睡,再兩個人一起叫醒。其實等到生物鐘確定下來以后,基本不需要再叫醒了,到點了都能自動醒來。而我可以在大寶睡覺的時候和她一起躺下休息一會兒,起來趁她們還沒醒的空檔可以干點事情。
二、專時專用,整合時間大表,設置提醒。
其實只要吃飯睡覺鐘確定下來以后,基本上就好辦了,只要把任務填空到一天的時間里面。
由于全職媽媽的任務每天基本是確定的,還是比較好安排,只是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盡量做到專時專用。比如說有一個時間段是計劃留出來全身心陪伴寶寶的,那么就不要再干家務,或者玩手機了。不要想著一邊做家務一邊陪伴,那樣陪伴的質量是很低的,等于沒有陪伴。必須要做家務的時候,也要和寶寶說清楚,媽媽現在必須要干活了,無法再好好回應你們,你們要自己玩了。最開始寶寶們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多說幾次,實踐一段,寶寶們就能從中學習到規則。
在任務確定下來以后,用手機設置提醒,到點了就提醒我做什么,避免忘記。形成習慣以后,只要鬧鐘一響,寶寶們就會問:鬧鐘提醒媽媽干什么呀?我說鬧鐘提醒媽媽做飯了,寶寶們基本上都會說,媽媽,再陪我玩一會兒吧。我說好吧,但是只能再玩一會兒哦。再陪他們玩一會兒以后他們基本也就滿意了,然后自己玩。
三、定期回顧
定期回顧時間管理的實際情況很重要,它能提醒我不要浪費時間。
人都有惰性,特別像我這樣本性比較傾向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會無意識地逃避做家務,所以即使做了一份很完美的一周時間安排出來,可能前兩天能夠執行的很好,但是慢慢的,就恢復到了隨意的狀態,即使設了手機提醒,也能夠做到視而不見。最開始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一點,直到這個月老公出差了,家里徹底沒有幫手了,發現事情怎么轉不過來了呀,才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自己在拖拖拉拉中浪費了很多時間。
于是現在就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復習一遍時刻表,在心里不斷進行強化,聽起來很嚴格,但是有孩子的生活只能這樣,主動一點總比被外界推著走好,能夠減少焦慮。
第三部分 巧用時間
有兩個孩子的生活,可謂百事纏身,時間怎么都不夠,曾經一度犧牲睡眠時間,但是當我認識到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的時候,改變觀念,優先保證充足睡眠。但是又有很多事情想做,于是努力擠時間這個海綿吧!
一、角色間協作增效
斯蒂芬.柯維博士說,不能把各個角色看成孤立的、沒有聯系的部分,而要看成一個整體,各個角色之間要建立協作增效。
于是,就有了在黃昏帶寶寶外出活動的時候,自己順便運動一下的計劃。換上運動服,告訴自己,我是出去運動的,增加心理暗示,跑啊,跳啊,或者在單杠上吊一吊,努力出一身汗,精神百倍。比起之前服務性的帶寶寶出去晃悠好玩多了,很多時候寶寶不準我鍛煉,覺得忽略她們了,那就和她們一起玩滑滑梯,爬上爬下,既鍛煉了身體,又培養了親子感情,一舉兩得。
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具智慧的話題,可以讓人開動腦筋,主動思考創意的生活方式,值得不斷思考和嘗試。
二、同類任務集中處理
同類任務集中處理,不必說,肯定能出現一條漂亮的效率曲線。
早飯后不馬上收拾廚房,留到做午飯的時候一并收拾,并且控制收拾和做飯的總時長,午飯也一樣。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家務是一個很大的時間黑洞,做一頓飯,從準備做飯到收拾飯桌,花上兩個小時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是這樣,那么你肯定會覺得自己怎么一整天都待在廚房里?我的做法就是集中任務,然后掐時間,有緊迫感,自然會加快速度。
三、提前計劃,集中采購
同家務一樣,購物也是一個很大的時間黑洞,這個逛逛,那里看看,一兩個小時很快就沒了。我的做法就是提前計劃,集中采購,盡量減少購物的次數和時間。
盡量定期做一次每周菜單,不必每周都做,菜單也不必詳細到每一頓要具體做什么才,由于考慮到葷素搭配,可以確定每頓肉菜的內容,因為肉菜往往做起來比較麻煩,需要提前準備,而蔬菜,只需要寫清楚計劃做幾個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就可以得到每次去超市要購買什么肉,要買幾樣蔬菜,把這些要買的東西寫進超市清單。
我用的超市購物清單也是趁早小店的,我覺得清單的設計還是比較好的,它按類別來劃分,比如肉菜想買什么,蔬菜想買什么,這樣就能夠縮短在超市晃悠的時間,在蔬菜區一下子把要買的蔬菜全買了,在冷柜區把想買的奶制品全買了。
四、賦予每一段時間你想賦予的價值
時間之于人都是公平的,在于我想賦予它們怎樣的意義。
每天都必須要疊衣服,我把疊衣服放在了寶寶們下午茶的時間里,一邊和寶寶們聊天,一邊疊完衣服。這段時間,就被賦予了溝通的意義。
一個人做家務的時候,我就是在喜馬拉雅上聽語音書,聽接下來想看的書或者剛看過的書,這樣就增加了對這本書的理解。這段時間,就被賦予了學習的意義。
每天早上都要送老公去公司上班,然后再送寶寶去托班,這是全家人難得在一起的十幾分鐘,我有過拿這段時間刷朋友圈、寫21天看見練習,后來我選擇了和寶寶們一起唱兒歌,車內一片歡樂氣氛,老公在歡樂中進了公司,大寶在歡樂中進了托班。這段時間,就被賦予了歡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