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為了能夠每天擁有不一樣的精彩,便瘋狂的讀了1000本書,因為老師的諷刺。做了這件事之后,還是被老師諷刺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懷左同學
重新打開電腦,已經是深夜兩點多了,參加完簡書湖北專題第五次分享回來,開始回憶起了今天的收獲。
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仍然堅持做好那一個與眾不同的你,并且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的人流行起了“一言不合,就讀它100本書,甚至是讀上1000本書”的想法了。忘記了之前在哪里看過到這樣的一個說法,如果你想成功,就快速的讀上100本書,然后你就獲得了通向成功的門票。而我不是反對這種說法,只是對它產生了質疑:你即便讀上10000本巨作,估計也很難取得馬克思一樣的成就,這是為什么原因呢?
1. 盲從讀書的誤區,你到底學了什么
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閱讀的誤區,有人看到一些名人讀了100本書成功了,但更多人做完這件事之后,只不過成了和人交流的一談資,自己炫耀的話題罷了,三爺一直不贊同這種逐本求末式方法,即便是自己最喜歡的營銷書籍,過去的一年里也只過看了20本左右,甚至有的書只是淺讀了一遍。
因為,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自己從這本書中收獲到了什么?帶給了怎樣的改變,如果看完這本書之后僅僅是和朋友說,我又看完了一本新書,那這樣閱讀的作用不益于掩耳盜鈴。在如今這樣一個學習的時代,終身學習成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淺嘗輒止的泛讀卻成了無數人的最愛,分享一篇文章,照抄一段句子,反而精耕細讀的方式卻被更多人所遺棄了。
在參加這次分享之前,很多人都抱著學習的態度,希望能夠偶遇一下之前自己在簡書上的朋友,或是希望能夠通過已經簽約簡書的朋友,尋找更多創作的途徑來提升自己。但是,在分享之后,自己的寫作到底有沒有發生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沒有獲得提高,這個結果是不得而知了。
2. 關于簡書湖北,每個不一樣的精彩
很早以前,我們就聽說這樣一句經典: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有人說,我希望能夠通過參加這樣的線下分享活動提高自己的認知,或是學習那些已經取得成功的朋友的經驗,甚至有人希望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成功的捷徑,但三爺我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如果只是希望和其他人的一次交流,而沒有長時間的精耕細作、不斷積累,怎樣能夠實現自己所想要的呢?估計是不可能的吧。
據說簡書湖北的第五次的線下分享課程,已經是簡書區域中做的最好的了。參加簡書寫作的人,大多數是一群有著寫作夢想,希望用文字表達自己,或是希望能夠行走文字的江湖之中。總而言之,簡書湖北聚集了300多位有著共同文字愛好的朋友,他們在這里延續著自己的興趣愛好。
說到真正的分享之前,我覺得有必要提及簡書湖北第五期線下活動的總策劃,湖北專題的主編:@楠天下的太陽花,楠哥了。為了能夠順利的舉辦本次活動,從兩個多月前的準備、策劃,活動場地洽談,分享嘉賓的邀請與選擇,再到半個月前的報名宣傳,足足花費了很長的時間與精力。
對于活動的組織,比如建群、再比如線下,正如他所說的:我喜歡去做這樣的事情。對他而言,不僅希望做好,更希望作為自己的興趣。
這就是楠哥,一位年過三旬的奶爸,剛剛過了而立之年,卻仍然激情滿滿的想著做好一件事。
然而在簡書湖北的大家庭中,不止楠哥一位,他只是這龐大隊伍中的一員:因為24號與老公相遇,而取名24號胡同的浪漫;也有愿意帶著孩子前來學習的奶媽,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甚至還有其他外省慕名而來的朋友,河南的工作者、湖南趕來的學習者;73年出生的愛心支教者.......
在簡書湖北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著與眾不同的一面。就比如我:三生萬物,萬物始于三;事不過三,萬事止于三;而我就是活躍在文字江湖中的三爺,有一天,能夠用字排兵,用文布陣,行走在自己的 江湖之中。
或許,此刻的你還流失在了組織之外,相信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組織的!
3. 每一次的學習,我們學了啥
對于學習,我們都知道:去學了,一定會有收獲,但是不學,一定不會有所收獲的。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對于知識的側重、自己的成長歷程,形成了自己學習能力的不同。
一下午,三個多小時的分享學習,我到底收獲了啥?是漏了個臉?還是?感覺對于自己來說最大的收獲,不是寫作上的提高,也不是想讓別人認識自己,聽了這次的分享更加讓自己堅定,能夠堅持把自己的愛好當成一件事去做了,相信有一天我也會取得一定的成就。
因為每一個所謂的“大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們也是人,也是依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走出來的,沒有成功,那就更需要去堅持!就像@懷左同學所分享,自己為了考研,能夠從8月到12月堅持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晚上夜深人靜之時才入睡,因為這份堅持,自己成功了,在簡書上也是。
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瓶頸期,遇到相似的問題,或許此刻你所遇到的問題,正是某位大咖以前的遭遇,只要自己跨過去了,你就會迎接一個新的自己。
即便是自己親自看了1000本書的@懷左同學,支持堅持做下去,卻反對這樣看1000本書,因為這種盲目的泛讀,
對自己而言是毫無收獲的,在學習中反而是‘越忙越窮’。
記得李善友教授曾經說過:決定你能力層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識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模型高低。而我們常說,熟能生巧,真正在于這個‘巧’,而不是‘熟’。低水平的重復練習確實能帶來熟練的技能,但同時會讓人沉湎于技能帶來的自滿中,不再進步,不再思考,甚至開始麻木了。
@懷左同學通過自己的“想法—做法—讀法—寫法”四個不同環節的學習區別見證自己的成功,對于讀書,就好像是婚姻一般,需要靠緣分的: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女朋友推薦給你,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女朋友推薦給我。
在分享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懷左同學讀完1000本書的經歷,@愛卿918卻堅持從思維導讀的角度講述了讀懂一本書的重要性,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讀了,一個是懂了。只有將自己所學的靈活運用了,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
此時,簡書湖北專題的分享已經結束了,你是到底有所收獲還是過來露個了臉?這就好比,我們都看了同一本書,你到底學會了什么?
如果,你真的的讀完了1000本書,卻還是沒有得到改變,三爺勸你放棄看書吧!因為你的看書,已經成了自己‘秀場’的一部分。
最后,還是期待在簡書湖北這個大家庭中,遇到更多不一樣的人,你會是那個精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