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兩年來,不斷有親友在我面前說我成熟了很多,相比學生時代稚嫩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如今的我行為處事,多了很多“社會人”的氣息。這些變化在外人看來,或許是因為我步入工作后自然而來的一些BUFF,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的過程。
畢業伊始,懷揣著夢想進入工作崗位,卻毫無防備地被現實拍在了地上。職場的勾心斗角、同儕之間的爾虞我詐,都令我在職場初期如坐針氈。不僅如此,同事之間談論的話題也從當初大學同學之間談論的專業知識和理想變成了房子、車子,其實現在看起來這些話題都很正常,但是當時的心理狀態真有一種現實與理想的云泥之別。最大的問題就表現在無處不在的焦慮。
焦慮主要來源于:
1、自身能力的不足;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畢業,就專業能力而言,幾乎無法勝任實際工作,而企業招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產生利潤,所以新進大學生也整天忙得團團轉,然而忙碌的背后是個人能力以幾乎不可見的程度上升,甚至有時候都會忘記自己在大學學到的東西。所以,當時間毫不留情的從手中滑過,能力卻絲毫不見長的時候,焦慮就應運而生。
2、不切實際的互相比較;在學校,同學之間的互相競爭大多數同專業或者同年級之間比較學習成績,但是步入社會之后,互相比較的對象就不僅僅是同一級的人了,年長你幾歲的前輩、同年進公司的碩士生,甚至你的領導都會成為你暗自競爭的對手,然而,這種競爭很容易出現實際能力相差較大后的失望和落寞,既然產生巨大的焦慮,因為看不見未來在哪,也無法找到奮斗的方法和途徑。
3、惰性;就如同人們常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樣,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不明白道理,但就是做不到。定好的看書計劃輕而易舉的就取消了,買來的學習資料從到手的那一刻就在角落吃灰,所以當我們無法克服惰性的時候,現實情況就依舊糟糕,而且越是小目標無法實現,帶來的挫敗感就越強,焦慮感就越來越沉重,
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只需對癥下藥自然藥到病除。
1、面對現階段能力不足的自己,要深刻認識能力上差距的來源,同時潛下心來,認真學習,踏實做事,須知道大凡高超的技能都是靠時間上的不斷重復、學習,專業技能才能得到精進。
2、做好自己,不要進行一些不必要的對比。每個人都是生而不同的,每個人的奮斗目標也是不一樣的。進入社會后更是這樣,不同的生活。學習經歷給每個人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個時候拿自己的短處去和人家已經積攢了N多年的長處進行對比,是十分不理智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職業規劃,然后找一個職業上的“牛人”,在專業技能上去和人家看齊。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必要的地方比較,是因為我們要追上牛人,在不必要的地方不計較,是因為那根本不是我們自己生活的重點。
3、克服自己的惰性最大的難點就在于不了解自己。就像前面說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些可以靜下心來看書好幾個小時,有些人只能安靜二十分鐘就坐不住了。所以我們要針對自己的特點對自己的生活做出規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定小目標。也只有這樣,才不會讓惰性左右我們的生活。
適度的焦慮會讓人有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多的焦慮就會給生活帶來麻煩。對于剛進入職場的同學,只有合適的處理焦慮,才能在職業這個新的跑道,比別人跑得更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