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很愛孩子,可是,有時會被愛蒙蔽了雙眼。
看了在央視播放的記錄片《鏡子》,深有感觸。
紀錄片記錄了一個個墮落的孩子被送到一個培訓機構,進行為期3個月的封閉心理咨詢的全過程。
一開始,大多是培訓機構的老師去孩子家里接。在接的過程中,很多孩子與老師們發生沖突,基本上都是被押送去的。
剛進機構時,對機構的活動也有一些抵觸情緒。慢慢的,在機構老師的幫助下,這群孩子終于展開心扉,說出自己墮落的原因。
有的孩子覺得自己被逼迫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的孩子覺得父母完全不信任自己,給自己強加很多觀念。還有孩子的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在家里完全沒有存在感。
孩子們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孩子們真的不知道這些行為不好嗎?
我看未必,孩子們都知道,可是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很多時候,孩子們只是在對家長的不滿發出抗議。他們發現,只有這些方式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罷了。
而具有這些典型特征的孩子后面的家庭里,父母關系一般都很緊張。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咨詢的同時,機構對家長也進行了心理輔導。
機構提出,孩子的問題提出其實是家長造成的。
紀錄片的名字叫鏡子,非常具有深意。就像在機構結業典禮上孩子們說的那樣,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什么樣的家長就會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
我們一直提教育,總覺得孩子只要交給學校就好了。可是,真的交給學校就沒家長什么事了嗎?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因為孩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最長。
在片中,對家長的心理咨詢過后,很多家長信心滿滿,覺得收獲了很多。
夫妻關系也有所改善。有的甚至提前接孩子回家,對孩子的態度也改變不少。這些都是家長的真心改變。這世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想孩子越來越好?
孩子們也在機構老師的幫助下敞開心扉,試圖理解自己的父母。一切似乎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對孩子來說,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可能帶來一生的改變嗎?對家長來說,6天的培訓又有多少家長會一直堅持改變后的生活?
人的習慣是非常難改的,我們總是說愛,總是說要愛對方法。可是又有多少人愛對了呢?
機構心理咨詢老師說的一句話我非常有感觸。
他說,父母,老公、老婆這些角色是不用考證的,一來就開始的。
確實,這些人生角色我們并沒有通過任何學習,很多都是直接一來就做了。可是,如果不學習,我們又怎么能把這些角色無師自通的學好呢?
我看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向誰學?
可以向我們的父母學,畢竟他們是過來人,雖然他們的很多經驗放在今天可能已經不合適了,但其中也有一些好的方法。畢竟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能夠留存下來的也是基本上正確的,我們可以學習。
向做的好的朋友學,雖然朋友的經驗不一定不合適自己,但朋友的經驗具有時代特征,一些好的經驗也可以拿來用。
還可以向書本學,學一點心理學知識,學一點人際關系學,對于家庭關系肯定會有所幫助。
此外,一家人一定要有平等和公平的意識。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
對孩子,管束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讓孩子心甘情愿的來接受,而不是強行的做。
對孩子也要有平等的態度。不管大小,只要是個人就有人的自由。建議可以提,但做決定的還是孩子自己。
夫妻之間如果關系緊張,也會導致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家長大多認為這只是孩子的問題,跟家長沒有關系。
怎么沒有關系呢?家長如果強加給孩子各種自己的想法,孩子不認同,那么,孩子會做的非常痛苦。如果家長沒有很好的相愛,家庭成員之間長期比較冷漠,忽視了孩子,那么孩子也會出問題。
在中國,養育孩子基本上被默認為是母親該做的事。孩子教的好,是父母的功勞。孩子沒有教育好,是母親的錯。
教育孩子跟父親關系似乎不大。很多父親主要經歷還是放在自己的事業上,對家人的陪伴較少,或者是低質量。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母親也不怎么管束孩子,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很多孩子就開始出問題了。
很多時候,家長傷害了孩子,還要告訴孩子,都是為你好。孩子雖然是脆弱的,但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一切為他做主,孩子不是木偶人。
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就應該答應。要不然孩子會積攢很多怨恨,贊多了,沒地方發泄,會導致孩子以變壞來作為發泄口。
所以,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家長也出了問題。作為家長需要多反省,多學習。婚姻家庭是一門需要不停學習的課程,對人生的幸福非常重要。只有不斷改進,才能得到幸美滿的人生。